第四十三章 李商隐的三段心债 (第1/3页)
要是回到唐朝,碰到二十岁出头的李商隐,会觉得这小子有点“拧巴”——明明眼里藏着光,却总低着头;刚跟你说两句诗,又突然沉默,手指攥着衣角,像有满肚子话没处说。
后来才知道,他那点“拧巴”,全是被三段感情缠出来的:一段是在玉阳山道观里,跟女道士偷偷好上,最后被清规拆散的慌;一段是在洛阳湖边,跟活泼的商女柳枝定了情,却被朋友恶作剧搅黄的悔;还有一段是跟妻子王氏过苦日子,刚尝到点甜,王氏就走了的暖与痛。
这三段感情,像三根细弦,在他心里绷了一辈子,一弹就疼,最后都揉进了他的诗里,成了千年都解不开的“无题”。
二十岁的李商隐,还没考中进士,家里又穷,只能去玉阳山跟着道士学道——不是真信道教,是想借道观的安静读读书,顺便混口饭吃。
玉阳山不是啥热闹地方,满山都是道观,香火不算旺,规矩却比城墙还严:道士和道姑要分开住,平时连话都不能多说,更别说谈情说爱了。可李商隐偏偏在这儿,碰到了宋华阳。
宋华阳不是普通道姑,据说她是宫里出来的,懂诗、会弹琴,长得还清秀。俩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道观后的竹林里:李商隐在背诗,没注意脚下,差点摔了,是宋华阳伸手扶了他一把,轻声说“小心点”。就这三个字,让李商隐的心跳漏了半拍——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温柔的姑娘。
后来俩人就借着“讨教学问”的由头,偷偷见面。有时候是在竹林里,宋华阳给她讲宫里的故事,他给宋华阳读写的诗;有时候是在溪边,宋华阳洗衣服,他帮着捡石头,聊到太阳落山,才恋恋不舍地分开。
那时候的李商隐,觉得日子像裹了蜜。他会把偷偷藏的点心塞给宋华阳,看着她小口吃,自己就傻笑;宋华阳会把绣着梅花的手帕偷偷塞给他,让他擦汗,说“别让人看见”。他们不敢拉手,不敢喊对方的名字,甚至不敢多看对方一眼,心里的喜欢,漫过了道观的规矩。
纸终究包不住火。有一次俩人在竹林里聊得太晚,被观主撞见了。观主气得吹胡子瞪眼,把宋华阳关了起来,还骂李商隐“败坏门风”,要把他赶出去。
李商隐跪在观主面前,求他别为难宋华阳,说“都是我的错,要罚就罚我”。观主根本不听,说“要么你走,要么她被送走,选一个”。
宋华阳知道后,偷偷给李商隐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好好考进士,别想我”。那天晚上,李商隐看着纸条哭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收拾东西走了。他没敢跟宋华阳告别,怕一看见她,就舍不得走。
后来他听说,宋华阳被送到了更远的道观,再也没了消息。他心里像被挖空了一块,却连哭都不敢大声哭——这段感情太“见不得光”,连跟朋友说都不行。
直到多年后,他写了句“偷桃窃药事难兼”,才偷偷提了这段往事。“偷桃”是说汉武帝偷西王母的桃,暗指他和宋华阳的“偷情”;“窃药”是说嫦娥偷灵药奔月,暗指宋华阳是道姑,像嫦娥一样“身不由己”。“事难兼”三个字,藏了多少无奈:他既想和宋华阳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