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五十五章 杜牧:晚唐诗坛最“俊爽”的光 (第3/3页)

柱子比树粗,宫里的珍宝堆成山,宫女多到“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渭水都因为宫女倒的胭脂水变浑浊了)。杜牧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阿房宫多奢华,是为了说:“秦始皇这么浪费,这么欺负百姓,最后秦朝才亡了!”

    然后他笔锋一转,直接对准晚唐:“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过来就是:“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朝的是秦朝自己,不是天下人!要是六国好好对待百姓,就能抵抗秦国;要是秦朝好好对待百姓,就能传好多代,谁能灭了它?”

    这话多狠!晚唐的皇帝天天盖宫殿、乱花钱,跟秦始皇一样浪费,杜牧就是在说:“你们再这么折腾,就跟秦朝一个下场!”

    更厉害的是,《阿房宫赋》不光有“骂”,还有“劝”。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来的人只知道为秦朝的灭亡悲哀,却不吸取教训,将来也会有更后来的人,为他们的灭亡悲哀。这话就像一记耳光,狠狠打在晚唐统治者的脸上。

    这篇文章为啥能成千古名篇?因为它不光辞藻华丽(比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还特别有力量——没有空讲道理,全是用阿房宫的奢华和秦朝的灭亡做例子,让你一看就懂,一懂就怕。据说后来唐敬宗看了这篇文章,都吓得不敢再随便盖宫殿了,你说它的影响力多大!

    诗风“俊爽峭健”:杜牧的诗,为啥读着就“痛快”?

    聊了这么多,得说说杜牧的诗风——“俊爽峭健”。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绕,其实就是说他的诗:豪放不啰嗦,细腻不矫情,有劲儿还不生硬,读着特别“痛快”。

    “俊爽”就是“清爽、利落”。杜牧写诗不堆华丽的词藻,不搞复杂的格律,有话直说。比如《泊秦淮》,四句诗,没一个生僻字,却把“晚唐统治者享乐误国”的意思说透了;《赤壁》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话就开了个历史脑洞,清爽又有趣。

    “峭健”就是“有棱角、有力量”。他的诗不软趴趴,不管是骂统治者,还是抒感情,都带着一股劲儿。比如《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看似写小事,却戳中了安史之乱的根源,有力量;《山行》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似写风景,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有棱角。

    这种诗风,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他是杜佑的孙子,家里的万卷书养出了他的眼界,仕途的挫折没磨掉他的棱角,所以他的诗既有文人的细腻,又有政治家的豪放,不像李商隐的诗那么“隐晦”,也不像白居易的诗那么“直白”,刚好卡在一个“痛快又有深度”的点上。

    在晚唐诗坛,很多诗人要么写得“无病**”,要么写得“晦涩难懂”,杜牧的“俊爽峭健”就像一股清流——他的诗好懂,却不浅薄;有深度,却不晦涩。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文人,都能读懂,都能喜欢,所以才能流传千年。

    晚唐诗坛的“光”,不止照亮当时,还暖到现在

    杜牧在晚唐诗坛的地位,不是靠“小李杜”这个名号撑起来的,是靠他一首首有血有肉的诗、一篇篇有劲儿的文撑起来的。

    他的咏史诗,是晚唐的“镜子”,照出了当时的腐败和荒唐;他的抒情诗,是普通人的“心里话”,写出了离别、后悔、怅惘的真实;他的写景诗,是人生的“小太阳”,透着不服输的积极劲儿;他的《阿房宫赋》,是醒世的“警钟”,骂醒了多少糊涂的统治者。

    现在读杜牧的诗,还是会被打动:读《泊秦淮》,会为晚唐的荒唐叹气;读《遣怀》,会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读《山行》,会被枫叶的劲儿鼓舞;读《阿房宫赋》,会明白“爱惜百姓”的道理。

    这就是杜牧的厉害——他的诗不光属于晚唐,还属于每一个时代。他就像晚唐诗坛的一束“俊爽”之光,不光照亮了当时的黑暗,还暖到了现在,让我们不管过了多久,都能从他的诗里,读到真实、读到力量、读到人生的道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