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十七章 (第2/2页)

赵恒让人把红薯干挂在城头,风一吹,甜香飘进辽营。辽使来议和时,见宋军士兵正围着烤炉啃红薯,忍不住问:“你们吃的是什么宝贝?”

    “是大宋的‘定心薯’。”赵恒笑着递过一块,“你们要是不打了,这红薯干,咱们可以换着吃。”

    议和的谈判桌就设在烤炉旁,红薯香混着墨香飘满帐中。当辽使提出要银绢时,赵恒指了指城外的红薯田:“银绢可以给,但咱们得开榷场互市——你们的马奶酒换我们的红薯干,岂不是比打仗实在?”

    最终的盟约里,除了银绢之约,还多了条“薯种互易”:大宋送辽蜜心薯种,辽给大宋耐寒薯苗,边境榷场专设“红薯铺”,任由百姓买卖。签字那日,赵恒和辽使共啃一块烤红薯,甜汁滴在盟约上,晕开小小的印子。

    消息传回汴梁,老李笑得满脸褶子,把“澶渊盟成”四个字刻在红薯炉上。边境很快热闹起来,榷场里,辽人捧着红薯干赞不绝口,宋人用红薯换来了便宜的皮毛,连辽圣宗都收到赵恒送的蜜心薯,回信说“此薯甜过马奶酒”。

    几年后,赵恒再赴北境,见昔日战场成了红薯田,边民牵着辽商的手买薯干,忍不住对寇准说:“皇叔当年北伐未成,朕用一块红薯换了百年和平,这算不算守住了他的心愿?”

    寇准指着田边的孩童,他们正围着烤炉追闹,手里都举着红薯:“陛下,太祖要的不是战功,是百姓能啃上热红薯。您做到了。”

    回宫时,赵恒路过紫宸殿后的红薯田,柴宗训已长成少年,正帮老李翻土。见新帝回来,他举起红薯苗:“陛下,这是从辽地换来的耐寒薯,能在北境过冬呢!”

    赵恒蹲下身,把焦红薯皮埋在田垄里,与新苗根须相触。夕阳下,红薯叶随风轻摇,甜香飘向远方——那纸盟约或许会泛黄,但这红薯香,能暖透百年时光。

    本章结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