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一章 (第1/3页)

    南迁种与临安暖:焦皮复得,绿苗重栽

    建炎三年的江风裹着寒意,老李拄着半截烧焦的炉钎,踉踉跄跄跟在南迁的人群里。他怀里揣着个油布包,层层裹着的不是金银,是太祖当年留下的最后一把蜜心薯种,还有半块从汴梁废墟里扒出来的焦红薯皮——那皮被烟火熏得发黑,边缘还带着箭孔,却被老人捂得温热。

    “李伯,前面金兵又烧了村子,咱往哪儿躲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哭着问,怀里的娃娃正啃着块发霉的红薯干。这是靖康之耻后北人南迁的大潮,淮河两岸的百姓扶老携幼,带着仅有的家当向南奔逃,沿途的红薯田大多被战火焚尽,能找到的薯干成了救命粮 。

    老李摸出油布包,露出几粒饱满的薯种:“往临安去,听说康王在那儿登基了。有土的地方就能种薯,有薯种的地方就有活路。”他这话不是安慰——从汴梁逃出时,他亲眼见金兵把红薯田踩成马厩,却在被烧的灶膛里摸到了这把没被烧透的薯种,那一刻便认准了:薯种在,大宋的根就还在。

    一路向南,艰险重重。金兵的游骑时常袭扰,有次搜身时,一个兵卒见油布包沉甸甸的,一把抢过去要撕。老李扑上去死死抱住,被打得满脸是血:“这是俺们全家的命!要杀要剐随便,别动这包!”或许是他的疯劲吓住了对方,兵卒踢翻他便走,薯种和焦红薯皮才算保住。夜里宿在破庙里,南迁的百姓围着他,看着薯种眼里冒光,有人掏出珍藏的半块杂粮饼换他一小撮薯干——在乱世里,红薯成了比粮食更实在的希望。

    这年深秋,老李终于踉踉跄跄走到临安城外。这座刚被定为“行在”的城池,街头满是逃难的流民,宫城规模远不及汴梁,却已隐约有了朝堂模样。他打听着找到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