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2/3页)
时宫署,却被卫兵拦在门外:“陛下正议抗金大事,哪有空见你这乡下老头!”
老李不肯走,坐在宫门外的石阶上,从早等到晚,怀里的薯种被摩挲得发亮。直到暮色渐浓,一个穿紫袍的官员路过,见他抱着炉钎、揣着油布包,好奇地问:“老丈何事在此久候?”
“俺要见陛下,送太祖的红薯种!”老李扯开油布包,露出焦红薯皮和薯种,“当年太祖在汴梁种薯,说红薯熟天下安,如今百姓都快饿死了,得把薯种重种起来啊!”
这官员正是刚被召回的李纲,听闻这话心头一震。他想起太祖“薯种即民心”的旧话,当即带老李入宫。此时赵构正对着地图发愁,金军追击的战报堆了半案,见李纲带个老农进来,皱着眉要撵人,却瞥见那半块焦红薯皮——那纹路他幼时曾见过,是太祖传下的信物。
“陛下,这是汴梁紫宸殿的红薯种,是百姓的活命种啊!”老李“扑通”跪下,把南迁路上的见闻一一说来,“流民啃着薯干赶路,荒田只要种上薯,就能活几百上千人。当年花石纲毁了薯田,才有了方腊之乱,如今可不能再让薯田荒了!”
赵构捏起焦红薯皮,指尖触到粗糙的纹路,突然想起父皇被掳前的眼泪,想起沿途百姓举着薯干跪迎的模样。他沉默半晌,指着案上的垦荒诏问:“如今淮南多荒地,你说这薯种能种活?”
“能!”老李猛地抬头,“蜜心薯耐活,只要给百姓田种,三年就能收满仓。当年太祖赐薯种给吴越,换的是民心,如今陛下赐薯种给流民,换的就是江山安稳!”
这话戳中了赵构的心事。他当即下旨:让老李带着薯种前往淮南,督导流民垦荒种薯;凡垦荒种薯者,三年不征赋税,薯种由官府统一发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