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二十五章 (第3/3页)

鸦雀无声,有人偷偷抹泪,有人把手里的红薯狠狠摔在地上。

    “这哪是求和,是给金人送下酒的菜!”老赵把炉里的炭火拨灭,烤了一半的红薯焦在炉壁上,像块发黑的疤。不久后“嘉定和议”签订:宋金改称伯侄之国,岁币增到银绢各三十万,淮南的几处薯田产地,竟也划给了金国。官差来收“岁币摊派”,闯进农户家挖红薯,小赵要拦,被老赵拉住:“别逞能,没见他们腰里的刀吗?”

    雪落下来时,老赵带着小赵去了岳飞墓。墓前的耐寒薯苗被雪盖住,却还透着绿。老李的后人送来消息,说浙西的农户们把新收的薯种藏了起来,有的埋在灶台下,有的混在杂粮里——官府要征薯粮充岁币,他们就留着种,等着哪天再能种满田垄。

    老赵把焦红薯皮埋在薯苗旁,雪落在他的白发上,没一会儿就化了。“你爷爷当年说,金兵能踏毁薯田,踏不碎种薯的心。”他摸着冰冷的墓碑,声音发颤,“韩相公虽有私心,可北伐的念想没错;陛下虽弃了他,可百姓没弃中原。这薯种在,总有一天能长出盼头。”

    小赵望着北方,雪地里的薯苗顶着雪,像无数双睁着的眼睛。临安的宫城里,宋宁宗正对着金国送来的“和议誓书”发呆,案上的烤红薯早已凉透;而两淮的破庙里,老兵们正围着篝火,把藏起来的薯种传看,火光映着他们脸上的皱纹,也映着焦红薯皮的残痕。

    雪越下越大,盖没了田埂,盖没了木牌,却盖不住地下薯种的生机。就像那篇被撕碎的讨金檄文,字没了,可“还我河山”的念头,早跟着红薯藤,在江南的土地里扎了根。

    本章结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