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1/3页)
金戈踏薯垄:残炉映盟旗,种火照南迁
嘉定十年的春雨刚润透两淮薯田,小赵就被差役的铜锣惊了神。老赵家的三亩耐寒薯刚冒新绿,田埂上已插满“犒军银摊派”的木牌——史弥远为凑齐给金国的三十万两岁币,连农户的薯苗都要按株征税,说是“养兵御金,人人有责”。
“爹,官差说这薯苗税要折成银钱,咱家哪有银子?”小赵攥着刚磨好的薯铲,指节发白。老赵蹲在田边,摸着焦红薯皮上“民心”二字的旧痕——这是爷爷传下来的信物,边缘已被三代人的体温磨得光滑,“他们要银钱,咱只有薯种。藏好,别让这群豺狼看见。”
话音未落,北边传来马蹄声。不是官差,是逃难的流民,个个衣衫褴褛,怀里揣着半焦的薯干:“金兵打过来了!完颜赛不的大军破了光州,见薯田就抢,见粮车就烧!” 老赵心头一沉——金宣宗被蒙古逼得南迁开封,竟要拿南宋的薯田填窟窿,这是要把两淮变成第二个淮南战场。
当晚,小赵带着藏在灶膛里的薯种,跟着流民往南逃。路过滁州时,正撞见宋军列阵设防,领头的将军身披铠甲,正对着地图发火:“史相公只给粮饷三成,让弟兄们啃树皮御敌吗?” 是名将孟珙,他刚从枣阳驰援而来,麾下兵士怀里都揣着干硬的红薯干,那是沿途百姓偷偷塞的救命粮。
“将军,俺有薯种!”小赵挤上前,扯开布包露出饱满的薯粒,“这耐寒薯三个月就能收,种在城边荒田,够全军吃半月!” 孟珙盯着薯种,又看了看小赵怀里的焦红薯皮,突然攥紧拳头:“当年岳将军用薯种养兵,如今这薯种还是咱的底气!来人,跟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