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剑啸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九章 (第2/3页)

:“老丈瞧好,这薯种埋下去,遇雨就发芽,就算天旱,扎下根也能活!” 他当场烤了红薯,焦香飘满驿道,移民们尝着甜瓤,终于肯接过官府发的薯种袋。

    北方的军屯里,红薯更是成了硬通货。朱元璋规定边地驻军“七分屯种,三分戍守”,每军授田五十亩,可北方多旱,谷物常常歉收。阿薯到辽东卫所时,兵士们正对着干裂的田地叹气。他教兵士们起高垄、挖深沟,又把薯种切成块催芽:“这法子叫‘断藤再生’,就算苗被霜打了,根下还能冒新苗!” 当年秋,辽东军屯收了十万斤红薯,指挥使捧着晒干的红薯干入宫复命,朱元璋摸着薯干笑:“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薯种立了大功!”

    可推广的路从不是坦途。河南有官员上奏,说这是“宋时旧种”,怕勾起百姓“思旧之心”。朱元璋把奏折摔在地上,带着阿薯直奔河南灾区。地里的麦苗全枯了,可田埂边的红薯藤还绿得发亮,农户们正挖着红薯救急。一个农妇捧着红薯哭:“若不是这薯,俺家早饿死了!管它前朝今朝,能活命的就是好种!” 朱元璋当即撤了那官员的职,还下了死令:“凡种薯者,额外垦荒永不起科!”

    洪武二十七年,全国大旱,山东、陕西颗粒无收,可预备仓里堆着的红薯干救了命。朱元璋看着户部的奏报——仅淮西军屯就上缴红薯干三百万石,够灾区百姓吃半年,突然对阿薯道:“把这薯种写进《农书》,再画成图,让天下农户都看得懂!” 不久后,王祯修订的《农书》里多了“耐旱薯”条目,配图正是阿薯在田埂教人种薯的模样,旁边写着:“此薯出宋土,经战乱而不衰,民赖之以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