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7章从昌平到汉东(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27章从昌平到汉东(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 (第2/3页)

    当初陈朝阳在昌平大力举荐,破格启用这位教授担任工业局长,事实证明眼光极其毒辣。

    郑春秋上任后,不仅迅速理顺了昌平混乱的工业摊子,现在更是主导了几项关键的小型农机具和金属加工工艺的技术革新,使得昌平专区的工业产值和产品质量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提升,成为了华北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现在昌平的几个重点工业项目正在关键阶段,郑春秋就是核心舵手。

    这个时候把他调走,无异于抽走了昌平工业的“主心骨”,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华北局内部,包括他自己,都对郑春秋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将昌平模式进一步深化,成为华北工业的一面旗帜。

    不舍得,是真的不舍得。

    但是……罗重文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陈朝阳的身影。

    那个在昌平就敢想敢干、锐意改革的年轻人,如今在汉东独当一面,面对的却是比昌平复杂十倍、沉重百倍的烂摊子。

    他信中那句“常感力有不逮,独木难支”,绝非虚言。

    一个省委第四书记、工业厅长,还挂着军事学院的教职,身上的担子确实太重了。

    他提出的那个“军民融合”构想,罗重文也有所耳闻,确实是一个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思路,但如果缺乏顶尖的技术专家将其落地,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而且,陈朝阳有句话打动了他——“未来或可惠及整个华东乃至全国”。

    郑春秋在昌平的成功,毕竟是在一个专区的尺度上。

    如果他能去汉东,在一个工业基础更薄弱、挑战更大的省份,帮助陈朝阳将那个宏大的构想实践出来,其产生的示范效应和积累的经验,价值将不可估量。这确实是从更大局的角度考虑。

    “唉……”罗重文轻轻叹了口气。

    他拿起笔,在陈朝阳那封公函上沉吟片刻,最终落笔批示,字迹沉稳有力:

    “情况已知。

    郑春秋同志确为难得之技术兼管理复合型人才,于昌平工作至关重要。

    然考虑到汉东省工业建设任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