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星河共赴处,梦想向远方 (第2/3页)
拿起一根烤玉米,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太好吃了!比我们学校食堂的玉米还甜。阿姨,您能教我们怎么做烤玉米吗?我想回家做给爸爸妈妈吃。”
卡玛的妈妈点点头,带着孩子们来到院子里的火堆旁,教他们如何把玉米串在木棍上,如何控制火候。妞妞和卓玛学得很认真,虽然手上沾了不少灰,但脸上满是笑容。“原来烤玉米还有这么多技巧,” 卓玛说,“以后我可以在云南的向日葵田里,烤玉米给卡玛吃。”
下午,孩子们跟着卡玛的爸爸,在村庄里参观。他们看到马赛妇女坐在院子里编织珠链,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彩色的珠子间;看到男人们在草原上放牧,牛羊成群结队地走过,像一片移动的云彩;还看到村庄的孩子们在空地上玩耍,用树枝做的玩具枪互相追逐打闹。
“我们马赛族的孩子,从小就会放牛、骑马,” 卡玛指着一个正在骑马的小男孩说,“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就教我骑马了,现在我能骑着马在草原上跑很远。张强,明天我带你骑马好不好?我们可以一起去看草原上的斑马。”
张强兴奋地拍手:“好啊好啊!我还从来没有骑过马,我要把骑马的样子拍下来,发给北京的陈默老师看。”
傍晚,村庄里举行了篝火晚会。马赛人围着篝火,唱起了传统的歌谣,妞妞和卓玛也跟着学,虽然听不懂歌词,但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卡玛和张强则跟着男人们跳 “战舞”,两人学着马赛人的样子,抬起膝盖,挥舞着手臂,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阿米娜拉着妞妞的手,坐在篝火旁,轻声说:“妞妞,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们这么好的朋友。以前我觉得,中国离我们很远,中国的孩子和我们不一样;现在我知道,我们都有一样的梦想,都想让家乡变得更好。”
妞妞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剪纸的向日葵,递给阿米娜:“这是我特意为你剪的,上面有你的名字。不管我们以后在哪里,看到它,就像看到彼此一样。”
阿米娜接过剪纸,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眼里闪着泪光:“我会把它好好保存,等你下次来,我给你看我种的向日葵,是用你送的种子种的。”
篝火的光芒映着孩子们的笑脸,也映着草原上的星空。这一刻,语言不再是障碍,文化不再是距离,只有友谊与温暖,在篝火旁静静流淌。
第三节 十二月的寄:冬日里的温暖约定
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呼啸,却挡不住 “全球教育公益平台” 办公室里的温暖。工作人员们正忙着整理来自世界各地的 “梦想信箱” 信件,厚厚的信封堆成了小山,每一封都装着孩子对未来的期待。
“叶老师,你看这封信,是肯尼亚的一个小女孩写的,” 小林拿着一封信走进来,“她叫娜奥米,是‘启智班’的学生,她在信里说,想和中国的孩子一起学英语,还想知道中国的冬天是不是会下很多雪。”
叶菲接过信,认真地读着,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把这封信转给云南宁蒗县的希望小学,让那里的孩子给娜奥米回信。再准备一些中国的明信片和剪纸,随信寄过去,让她感受中国孩子的热情。”
“我已经安排好了!” 小林点点头,“还有,乌干达和卢旺达的公益组织发来消息,想邀请我们下个月去当地考察,商讨设立‘启智班’的事宜。他们还说,当地的企业愿意捐赠校舍,只需要我们提供教学资源和志愿者培训。”
叶菲眼睛一亮:“太好了!我和王剑下个月就去,顺便带上‘跨文化游戏化教学’的教案和教具,让当地的教师提前了解我们的教学模式。另外,联系国内的志愿者团队,挑选有经验的志愿者,准备明年年初去乌干达和卢旺达开展培训。”
同一时间的云南宁蒗县,妞妞正坐在教室里,给娜奥米写回信。她在信里告诉娜奥米,云南的冬天不会下很多雪,但会有漫山的梅花,特别漂亮;她还告诉娜奥米,自己和卓玛、张强经常一起学习英语,想等明年夏天,邀请她来中国参加 “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营”。
“我要不要把向日葵籽寄给娜奥米?” 妞妞问卓玛,“让她也种一棵中国的向日葵,等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能通过向日葵分享彼此的故事。”
卓玛点点头:“好啊!我们还可以把梅花的照片寄给她,让她知道中国的冬天也有很美的花。”
张强则拿出一张天文照片,说:“我把这张北斗七星的照片寄给她,告诉她这是中国的星座,传说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能找到回家的路。等娜奥米来中国,我带她去看真正的北斗七星。”
孩子们一边讨论,一边把礼物放进信封里 —— 有向日葵籽、梅花照片、剪纸作品,还有一张手写的中文学习卡片。妞妞在信封上,用中英双语写下 “来自中国云南的祝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信封交给老师,拜托他寄往肯尼亚。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中非友谊学校” 也举行了跨年活动。孩子们在教室里挂起了彩色的气球,贴上了剪纸的福字和非洲的动物图案。叶菲和王剑从北京赶来,带来了新年礼物 —— 给每个孩子的一本双语绘本,还有一套 “梦想日历”,上面印着不同国家孩子的梦想故事。
“明天就是新年了,” 叶菲站在教室中间,笑着对孩子们说,“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