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饵与钩 (第1/3页)
伏完回到国丈府时,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般,里衣早已被冷汗浸透。他一屁股坐在太师椅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曹操最后那意味深长的笑容,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悬在他的头顶,让他至今心有余悸。
“老爷,您没事吧?”管家连忙端来一碗安神汤。
伏完摆了摆手,没有喝,而是立刻吩咐道:“备车,去落凤坡!立刻,马上!”
他一刻也不能等。他必须立刻将丞相府发生的一切,以及女儿新的指令,传达给崔申和钱通。曹操虽然暂时放过了他,但谁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丞相府的眼线,此刻恐怕已经遍布许都,像闻到血腥味的狼群,紧紧盯着“汉兴商社”的每一条脉络。
当伏完的马车迎着夜色,再次抵达那座戒备森严的庄园时,崔申和钱通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白日里丞相府的征召,让他们二人也如坐针毡。
密室内,灯火通明。伏完将与曹操的对话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重点描述了曹操那“招安”的提议,以及自己那场“声泪俱下”的表演。
钱通听得手心冒汗,他是商人,最懂官府的手段。曹操这一招“釜底抽薪”,看似给了选择,实则步步杀机。他抹了把额头的汗,后怕道:“好险!国丈大人应对得当。若是稍有迟疑,恐怕我们这商社,今日就要改姓曹了!”
崔申则皱起了眉头,他从文人的角度,看到了更深层的危机:“曹丞相此举,名为‘招安’,实为‘捧杀’。他将雪盐之事,提升到‘国之重器’的层面,又以‘百姓难求’为由占据道德高地。今日我们虽侥幸躲过,但此事已然给曹操留下了口实。日后,他随时可以‘忧国忧民’为名,对我们发难。我们……我们已经被架在火上烤了。”
伏完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崔先生所言极是。所以,皇后娘娘,给了我们下一步的指示。”
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由绿珠辗转送出的白绢,缓缓展开。上面,除了那个构造更加简易的提纯装置图,还有几行清丽而又力透纸背的小字。
崔申与钱通立刻凑了过去。
当他们看清上面的内容时,两个人的表情,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精彩。
崔申先是愕然,随即双目圆睁,脸上流露出难以置信的狂喜。他反复看着那几行字,激动得嘴唇都在颤抖,最终抚掌大赞:“妙!妙啊!实在是……神来之笔!‘以退为进,藏富于民’!皇后娘娘此计,不止是商贾之术,更是王道之策啊!”
钱通却是一脸的肉痛与不解,他指着白绢,几乎要跳起来:“国丈大人,崔先生!你们看清楚了?皇后娘--娘这是要我们……把到手的钱往外推啊!再制一种‘青盐’,只比官府的粗盐贵上一两成?那我们还赚什么?我们费这么大劲,冒着杀头的风险,难道是为了做善事吗?这……这不合生意经啊!”
伏完看着反应迥异的二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叹女儿识人之明。崔申看到的是“道”,钱通看到的是“利”。而女儿的计划,恰恰是要将这“道”与“利”,完美地结合起来。
“钱老板,你先别急。”崔申此刻已然彻底领会了伏寿的意图,他兴奋地站起身,在密室中来回踱步,一边走一边分析道,“你以为这只是在做善事?你错了!这步棋,一石三鸟!”
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破局!曹操凭什么拿捏我们?凭的就是雪盐价高,只供权贵,有‘与民争利’之嫌。我们现在推出这平价的‘青盐’,让寻常百姓也能享用。这是什么?这是义举!是让利于民!曹操再想用这个借口来打压我们,就是与全城百姓为敌!他堵死了我们的路,我们就另开一条更宽的阳关大道!”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立名!我们商社叫什么?‘汉兴’!光靠卖奢侈品,如何‘兴汉’?只会被人诟病为搜刮民脂民膏。但现在,我们有了‘青盐’。汉兴商社,就不再只是一个逐利的商号,它会成为一个‘为民生计’的良心招牌!人心,钱老板,人心是最值钱的!有了百姓的口碑,‘汉兴’二字,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成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