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楔子篇第6章 乱世中的名臣大将们(四)  意外撞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楔子篇第6章 乱世中的名臣大将们(四) (第1/3页)

    昌阳被围前,因为从前挨过饿,吃过缺粮的亏,昌阳太守许园亲自挂帅,主抓昌阳城的粮食储备工作。在各级官员和全城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储粮一度高达六万石,可满足全城军民一年用度。

    当时的河南节度使还是虢王李巨。

    李巨与张珣有过节。

    所谓过节其实蛮虚幻。至少,在张珣看来是如此。他不认为自己得罪过虢王。

    但是,虢王不这么看。

    上次昌阳会战,虢王是河南节度使自然成战区总指挥,张珣以巡院经略的身份率部担当游击先锋四处游弋。

    当战线全面铺开,各处战斗正酣时,很莫名地,一则消息直接送到虢王手中。消息称叛军大将杨朝宗率领步、骑兵二万离开营地,意图进攻虢王的帅府大营。

    当时虢王身边仅有六万精骑护卫,他感觉情况万分危急,认为一旦叛军攻破主帅驻地,战局必将崩溃。于是,连忙命令前线各部队紧急回援。

    刚好,张珣率三千部曲巡游到宁陵一线。他敏锐地发现宁陵城防松弛,人心涣散,是攻取的绝佳时机。

    张珣为人刚毅果决,有霍、卫遗风。尽管手下轻骑轻步当不得攻城的好兵种,而且用三千人攻占一座郡城,人数上也颇为稀薄,但机会稍纵即逝,他决心尝试一下,便马上安排南无伤带人抢占城门,主打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南无伤顺利地在城门站稳了脚跟。当他正要接引后援、扩大战果时,虢王的信使带着紧急回援的命令找上了张珣。

    张珣验过虢王令信,苦涩地看了眼唾手可得的宁陵城,正准备下令收兵,目光不经意扫过信使,猛然察觉了不对:信使浑身上下除了仆仆风尘外并无半点战斗过的痕迹!他立即停下收兵的动作,热情地拉过信使,试探着旁敲侧击,问道:“大帅大营被围,信使冲出敌营想必不容易吧?”

    憨厚的信使不知道张大人是只积年狐狸,一言一笑不是弯弯绕绕就是坑坑凹凹。闻言愣愣地反问:“大营被围了?什么时候发生的?”然后一片叫苦,絮絮叨叨:“怎么会被围呢?我出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沿路也没看见一个敌人。怎么就被围呢?”

    张珣心头一片雪亮。他招来亲随,将攻城事宜尽数托付给南无伤。自己则携住信使,亲自为他接风洗尘。

    信使虽然是虢王亲信,说到底也不过是王府下人。张大人亲自作陪接风的规格,足够让他诚惶诚恐。席上张大人随口问了句“家人都安好?”信使激动得差点要刨开祖坟将祖宗摆出来看看,唯恐自己的回答有误从而留给张大人不诚实的坏印象。

    张珣很顺利地知道了紧急回援的始末。同时,还意外地得知引发紧急回援的罪魁祸首杨朝宗距离虢王的大帅营地远出八百里外,即使不管不顾地急行军,赶到帅营也是十余日之后。而且叛军的人数更不占优,虢王仅帅营兵马就超过六万,接到回援令返回的不知几凡。整个虢王驻地用固若金汤来形容都不为过。

    张珣决定扮一次名将,摆一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霸气侧漏。

    南无伤很轻松地占领了宁陵城。

    除了俘虏、财物,还缴获了一堆与周边往来联系的书信。有济阴郡称兵营伤患众多医药不足请求支援;有雍丘郡称逃兵者众,剩余不足弹压地方,需要帮助;有临济郡称缺粮少食,三天饿九顿,兵无斗志,希望救济......林林总总。

    张珣抱着书信,埋头进了书房,一封封地认真研究了一通宵。第二天一早,也顾不上部曲需要修整,拉上队伍,一路疾行,如摧枯拉朽,连续攻克了济阴、雍丘、临济等地。最后,还是因为胜利的喜悦支撑不住兵将们疲惫的身躯,才不得已停下进攻的脚步。

    实际上,这一路攻伐并没有一场值得称道的战斗。往往是奔行、抵达目标城、南无伤带人像群恶霸杵到城门口一声呼喝、叛军作鸟兽状弃城四散奔逃、张珣出面接收城池,然后又是重复着奔行、抵达下一个目标、南无伤带人呼喝、叛军弃城而逃、张珣接收城池。兵将们的疲惫不是因为战斗,而是因为数日辗转千里的奔行劳累。

    张珣也很累。可他与底下这群兵将们不同的是,每一场接踵而来的胜利就如一支比一支效果更强的兴奋剂,让他越来越亢奋,越来越不知疲倦。

    营地里鼾声如潮如雷,张珣却毫无睡意。他心中还预设了好几个目标没完成。时机时机,说的都是机会有时效。然而,兵卒们的疲惫不是作伪。诸多大好机会却无力把握的不甘化成烦躁影响了他的心态,他索性喊了两名亲卫陪同去营外走走。

    营地是在郊外,离城不远,紧靠进城的大路,后面不远处还有条小溪,溪水是从山里流过来的,很清澈。营地的位置是南无伤亲自选定的。南无伤说新占领的城池未知的状况层出不穷,部队全体进入不仅惊扰百姓引动不安情绪,而且还失去了应变腾挪的空间,易陷入被关门打狗的尴尬绝境,所以城里只能留少数掌控要害咽喉,大部驻扎城外互相呼应,应对突发不测。

    张珣出了营地,仰起头冲着星月呼了几口浊气,看星光摇曳,心情舒缓不少。走了两步,便有些犹豫,脚下,大路是进城的,小径掾溪,是入山的,无论是进城还是入山,这大半夜里游荡上去,自己都觉得自己荒谬。他迈步踏进傍边一条不知通往哪里的岔道,想着随心走走未知也挺好,只要莫离营地太远。

    跟着月亮,身披星光,远离营地,柔柔的夜风渐渐消融了胸中垒块。没了营地的鼾声汗臭,鼻端萦绕的是田野草木的清甜,一点自在的欣喜伴着越来越密集的虫鸣蛙叫跃动、泛滥。张珣沦陷在与天地同呼吸的脉动中信步游走。

    离营约莫三四里,岔道却是断了,尽头是处庄园。

    奇怪的是夜已深,庄园却灯火通明没有沉睡的迹象。

    张珣素来胆大兼富有冒险精神,发现异常自然想要探究,便支派身边一名亲卫上前叫门,假称是迷路的山客,疲倦难当,见有灯火,就前来求讨口水解乏。

    深夜敲门,不是恶鬼就是强梁。庄里一阵呼五喝六的嘈杂,在确认门外只有三人后,才有一道苍老但不失威严的声音响起:“开侧门!放他们进来!”

    门轴应该是保养得不错,转动的声音不大,但在这深夜依然有些刺耳。

    门开了,如打开了一个光明的世界。

    多得咋舌的灯笼火把将庄园内照耀亮如白昼。

    然而,庄内的气氛却与光明不沾边。在光与影狰狞交错的门内两侧挤了八、九名孔武有力的壮汉,手持刀枪棍棒,甚至还有农具,作势欲扑;院中还有六七位脸上还残有稚气的少年拿着土制弓弩拥簇发须皆白的老者蓄势待发。

    尽管张珣心底有准备,在看到庄内阵仗时依然掩饰不住惊诧。

    身后的门又被急急地关上。

    门合拢的瞬间,庄里众人如临大敌的紧张神情明显松弛下来。

    老人将三位闯入者招近前,从上到下很认真地审视一遍,微不可查地皱了下眉,随即没事人似的招呼入正堂奉茶。

    三位不速客虽然有风尘倦色,却没有山川跋涉的狼狈;进城大路分出的这条岔道唯一通向的目的地就是这所庄园,同时也是庄园勾连外界的唯一通道,如果不是有心寻访,怎么迷路也不该迷到此处。所谓迷路山客,迷路是假的,身份似乎也不真实。倒是三人一身掩不住的军旅彪悍气息,却又少了叛军的散漫与蛮横。特别是居首人物举手投足间有久居上位的颐气。这半夜闯入这么一号人物,老人故作镇定下却是忐忑。

    张珣也是心中一凛。眼前这老人不似平凡人,走的不是平常路。半夜为陌客延开正堂奉茶,正式得过分,不是正常人家遇上夜半不速客应有的路数。

    张珣也打起十二分精神跟在老人身后,同时,不作痕迹地将庭院各处收蹑眼底。

    很明显,庄园最近几日内曾有过激烈的战斗。游廊栏杆上残留的刀砍剑划泛着新渣,庄汉们的紧张情绪也倘未松懈。

    既然庄园的敌意并非特意针对自己三人,张珣放松了紧绷的心弦,跟随老人进入正堂,犹有余暇欣赏堂内布置。

    暮然憋见烛火辉映的大堂正中横匾“知止堂”、左右侧联“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这匾联蕴含的意思恰好撞动他心中垒块。他在心中又默颂了两遍,忽然郁气全消,浑身轻松,整个人如月沉井底如鱼跃阔海如鸟飞高天。

    老人刚在椅子上坐定,便留意到张珣盯着中堂呆了两瞬后忽然如卸下重负洗尽尘垢别有一番新气度,不禁暗暗称奇,对张珣的身份更加好奇。待下人奉完茶水,老人也有条不紊地抬盏、吹茶、试嘬,瞟了一眼客人,然后,收回目光,出神地望着放低的茶盏上升腾的水雾,似是自言自语,不紧不慢地说道:“老汉姓魏。痴活七十四。祖上也曾阔过。士、农、工、商各色人等,上至王侯将相师、下至医卜匠贩差仆盗,各形各色的也见过不少。”他顿了顿,从祖宗荣耀的回忆中抽离,抬头直视张珣,目光从迷离中生出锋锐,神态依旧澹澹,语气却多了份冰寒。

    “说吧!你们究竟是什么人?不要拿迷路山客之类的鬼话欺辱老汉。”

    张珣也不觉得惊讶。而且他心霾刚去,情绪正好,闻言连忙起身致歉,道:“老丈莫怪!本官河南巡院经略张珣,今日率军光复了临济城,夜宿军营时因冗事扰心,辗转不能成眠,便带了两名亲卫出营随意走走,纾缓郁气。恰好看到贵庄灯火通明,大异常理。于是,就过来看看究竟。”

    张珣也的确是个人物。三言两语不仅完美地介绍清楚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