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棚说法 (第3/3页)
也不是了。这个坐主位的中年男人,应该就是这群人的核心,是那个能在法典里找到答案的 “邵东师傅”。
棚子里的讲解还在继续,中年男人抬手点了点书页上的某一行,五个年轻人立刻凑过去,脑袋挨着脑袋细看,眉头紧锁着,像是在攻克某个难题。肖童看见穿工装的年轻人忽然拍了下大腿,激动地说了句什么,中年男人摇了摇头,指着另一行字低声解释,年轻人的表情慢慢从激动变成了然,又添了几分沉重。
肖童站在门口,忽然觉得那本红色的法典不仅仅是一本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耕地补偿制度在基层的挣扎 —— 那些写在纸上的庄严条文,在现实里可能变成一纸空文;那些旨在保护农民的规定,可能被权力和利益扭曲。而这群人,正拿着这面镜子,一点点拆解、解读,试图在现实的泥沼里找到一条可行的路,一条能让法律真正落地的路。
“你需要什么?还是要买点什么?”一个温和的声音打断了肖童的思绪,一个中年女子正微笑着迎过来,她穿件深蓝色的布褂,领口绣着朵简单的梅花,洗得有些发白,却干干净净。脸庞算不上惊艳,眼角有细密的皱纹 —— 那是风吹日晒留下的痕迹,却透着股端庄的气质。中等身材,体格健壮,手臂上肌肉线条分明,一看就是常年操持生计的人,骨子里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她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不是那种刻意训练过的程式化表情,而是从眼角眉梢自然流露的善意。眼角的细纹里藏着亲和力,让人莫名地觉得亲切,像回到了自家村口,遇到了那个总爱给孩子塞糖果的婶子。
“我先看看。” 肖童轻声回答,眼睛却忍不住继续往棚子里打量,心里的好奇像潮水般涌上来。
“今天刚接手,东西堆得乱了点。” 女子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眼棚内,笑容里添了几分不好意思,却没有丝毫防备,
“你想看什么尽管说,都堆在一块了,不容易发现,说出来我帮你找。” 她的声音像温水,温柔又热情,尾音带着浓厚的湖南口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爽快。
她说着往旁边让了让,给肖童腾出更宽的视线。动作里自然坦荡,没有刻意遮挡,也没有追问来意,仿佛来这里的人,无论是买东西,还是 “看风景”,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肖童忽然明白过来,这大概就是传说中 “邵东师傅” 的搭档,是这个特殊据点的守护者。她用温柔的笑容筑起一道屏障,把外界的窥探与质疑轻轻挡在外面,让棚子里的 “课堂” 能安然继续。
棚子里的烟还在飘,像条细细的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书页翻动的声音还在响,沙沙,沙沙,像春蚕在啃食桑叶,又像种子在土壤里发芽。中年男人的讲解还在继续,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在夜色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肖童站在门口,忽然觉得这里已经不是普通的地摊,也不是简单的课堂。这是个特殊的战场 —— 没有硝烟,没有枪炮,武器是摊开的法典,战士是带着烟火气的普通人。他们在铁皮棚子里,在灯光下,在烟草味与墨香中,与那些扭曲法律的力量对抗,与那些漠视公平的现实较劲。
他们试图在耕地补偿制度的空文与现实之间,为那些失去土地的人寻找一条出路。这条路或许泥泞,或许漫长,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那本红色的法典还摊开着,只要还有人愿意在深夜的棚子里研读、讲解、记录,就总有希望。
夜色越来越深,铁皮棚子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肖童知道,这个夜晚,这个铁皮棚子,注定要在沉默中酝酿出一些改变。那些被拆解的条文,那些被记录的笔记,那些被点燃的香烟,终将像种子一样,落在某个需要它们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出一片能守护耕地与公平的绿荫。而他自己,或许也会成为这改变中的一部分 —— 至少,她记住了那本红色法典的模样,记住了那个在烟火中讲解正义的中年男人,记住了这个不寻常的夜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