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前世残梦  港岛风月:南粤旧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章 前世残梦 (第2/3页)

,为那些死于火中的人,讨一个公道。”

    七日后,陈昭醒来。

    他第一句话是:“我要学南音。”

    苏挽云点头:“好。”

    从此,两人闭关于“阿婆九号”船舱,日夜习曲。

    苏挽云教他《海誓》《初遇》《离别》,也教他“前世残梦”。

    他学得极快,仿佛那些旋律本就藏在他魂魄深处。

    一个月后,他已能完整弹奏《魂引之曲》——一首从未存在于世间的南音,由苏挽云根据梦境与记忆,重新谱写。

    曲成之日,海面风平浪静,天边乌云密布。

    苏挽云将“云纹玉佩”与“昭玉”置于琴案,点燃三支香。

    “我们,要开始了。”她说。

    陈昭点头,握住她的手:“这一次,我不再让你一个人唱。”

    两人合奏——

    南音成咒,魂引之曲,正式奏响。

    永乐戏院废墟。

    夜,子时。

    苏挽云与陈昭立于残破戏台之上,琵琶与“唤云铃”交响,南音如泣如诉。

    突然,风起云涌。

    废墟中,浮现无数虚影——

    有身穿戏服的乐师,有怀抱孩子的母亲,有断臂的汉子,有中枪的女子……

    他们,是云裳班的亡魂。

    他们,是死于霍家之手的无辜者。

    他们,是被历史掩埋的真相。

    苏云娘的身影,缓缓浮现,立于苏挽云身旁,轻声和唱:

    陈海的身影,从后台走出,手持账本,目光坚定。

    杜承志拄着拐杖,站在台下,含笑鼓掌。

    阿婆九坐在船头,轻声说:“好孩子,你们做到了。”

    而霍家祖宅,同一时刻——

    霍镇东的画像突然裂开,画中人双眼流血。

    所有红头巾后人,皆在梦中听见枪声与哭喊。

    山本一郎的遗物——那枚染血的“红头巾”,在保险柜中自燃。

    曲终,魂散。

    苏挽云瘫倒在地,嘴角溢血。

    陈昭将她抱住:“你怎么样?”

    她微笑:“我没事。只是……魂引之曲,耗尽的是‘执念’。现在,他们安息了。”

    他望向夜空:“那我们呢?”

    “我们?”她轻抚他脸颊,“我们是活着的人,要走的,是未来的路。”

    他点头,将“昭玉”与“云纹玉佩”合二为一,嵌入“唤云铃”底座。

    铃身金光一闪,刻出四字——“玉魄归魂”。

    从此,这铃不再只是信物,而是历史的证物,灵魂的碑文。

    阿婆九原名九娘,生于1915年,是珠江口一艘采珠船上的孤女。她自幼父母双亡,被一位老船夫收养,靠打捞海珠为生。那年头,女子采珠是极凶险的营生,稍有不慎,便葬身海底。

    十二岁那年,一场风暴掀翻了采珠船,老船夫为救她而死。九娘漂泊三日,被云裳班的班主杜承志所救。

    那时的云裳班,正从广州迁往香江,途经珠江口。杜承志见她虽衣衫褴褛,却眼神清亮,便将她带回戏班,收为杂役。

    “你若不嫌弃,就留下吧。”杜承志说,“戏班虽苦,但有饭吃,有衣穿,也算个家。”

    九娘跪地叩首,从此改名“阿婆九”——“阿婆”是粤地对年长女性的尊称,“九”是她原名的遗音。她不愿再提过去,只愿做戏班里最普通的一个人。

    云裳班的黄金岁月:南音鼎盛,名动香江

    1930年代,云裳班在香江站稳脚跟,成为南音戏班中的翘楚。班主杜承志原是广州戏院的乐师,精通琵琶、二胡、扬琴,更懂南音的“魂”——不在唱腔,而在情。

    他常说:“南音不是唱给人听的,是唱给魂听的。若无真情,纵有天籁之音,也是空响。”

    苏云娘是班中台柱,人称“南音仙子”。她嗓音清冽如泉,唱《叹五更》能让人落泪,唱《祭江》能引得江面起雾。她不只唱戏,更将南音与诗词、古琴融合,创出“云腔”,风靡香江。

    沈昭便是因听她一曲《初遇》,从此痴迷。

    而阿婆九,从杂役做起,学打板、敲锣、管箱、缝戏服,样样都做。她不懂唱,却懂戏。她能听出哪段弦乐走音,能分辨哪句唱词情感不足,甚至能凭直觉感知哪场戏会“出事”。

    杜承志常说:“九娘,你虽不登台,却是云裳班的‘心’。”

    阿婆九与杜承志:无声的守候

    杜承志丧妻多年,独自抚养幼子杜文轩。他性情沉稳,寡言少语,却对阿婆九格外信任。

    戏班巡演,他总让她随行;遇事决断,常问她:“九娘,你觉得如何?”

    她从不越界,只说:“我是个粗人,不懂这些大道理,但我知道——戏班如家,家不可散。”

    她爱他吗?或许爱过。

    但她从不言说。

    她知自己身份卑微,又年长他五岁,不敢奢望。她只默默为他缝补戏服,熬药煮粥,在他熬夜对谱时,递上一杯热茶。

    有一次,杜承志病重,高烧不退,她守了七夜,用祖传的草药为他敷额,一勺一勺喂他喝药。

    他醒来,轻声说:“九娘,若没有你,云裳班早散了。”

    她低头擦药碗,只回一句:“班在,我在。”

    这一守,就是三十年。

    1945年3月17日,霍家勾结日伪,以“查禁抗日戏文”为名,围攻永乐戏院。

    那夜,云裳班正演《海誓》。苏云娘唱至“玉魄归魂”一句时,火油从后台泼入,烈焰瞬间吞没舞台。

    杜承志持刀断后,护着孩子们冲出火场。他将《南音秘谱》与半枚“唤云铃”塞给阿婆九:“九娘,若我死了,这班就交给你。还有,那孩子——苏挽云,她若活着,必会回来。”

    阿婆九抱着襁褓中的苏挽云,在枪林弹雨中躲入船底。她听见杜承志的怒吼,听见苏云娘的惨叫,听见琵琶断裂的脆响。

    她本可逃,但她没逃。

    她守着苏挽云,在废墟中藏了七日,靠雨水与野菜活命。第七日,她见霍镇东命人搜尸,竟从苏云娘尸身中搜出“云纹玉佩”,却未发现襁褓中的女婴。

    她趁夜将苏挽云送至孤儿院,自己则潜回戏院废墟,挖出埋在地下的“昭玉”与《航海日志》残页。

    她发誓:“云裳班的魂,不能断。他们的仇,不能忘。”

    自此,阿婆九不再登岸。

    她买下“阿婆九号”,将船改造成流动戏台,每逢清明、中元,便泊于永乐戏院旧址附近,悄悄演奏南音。

    她收留无家可归的孤儿,教他们唱戏、奏乐,却从不收徒。她说:“云裳班的技艺,只能传给有缘人。”

    她保存着杜承志的拐杖、苏云娘的戏服、沈昭的玉箫,甚至那把断裂的琵琶。

    她常说:“戏班不在台上,在心里。只要还有人记得南音,云裳班就活着。”

    她等了四十年,等一个能唤醒“昭玉”的人。

    直到陈昭出现。

    阿婆九的遗物:三件信物,一段誓约

    阿婆九临终前,将三件东西交给船夫:

    1. 《南音秘谱》:手抄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失传曲目,最后一页写着:“若‘玉魄归魂’现世,此谱可焚。”

    2. 半枚唤云铃:青铜所铸,内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