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07章 扬州岁月  玉佩牵缘:真假千金沪上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0007章 扬州岁月 (第2/3页)

画重在观察,不在技法。我能说出五亭桥有多少个亭尖,你们能吗?”

    孩子们一愣,那胖男孩梗着脖子:“谁说不能!五个!”

    晓莹摇头:“不对,主桥上有五个亭子,但左右引桥上各有两个小亭尖,一共九个。还有,桥栏杆上的石狮子,左边十七个,右边十八个,一共三十五个。”

    孩子们目瞪口呆,连路过的大人都驻足观望,惊讶于这小女娃的观察力。

    胖男孩恼羞成怒,推了晓莹一把:“胡说八道!谁信你啊!”

    晓莹踉跄一步,却不哭不闹,只坚定地说:“我没胡说。你若不信,自己去数数。”

    林氏急忙上前护住女儿,对那几个孩子正色道:“小公子们,我家女儿或许画得不好,但她从不说谎。还请大家口下留情。”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匆匆赶来,见状连忙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我家小少爷失礼了。”说着拉走了那几个孩子。

    林氏蹲下身,轻轻抚摸着晓莹的头:“莹莹不怕,娘在呢。”

    晓莹却仰起小脸,眼中闪着光:“娘,我没怕。我真的数清楚了,就是三十五个石狮子。”

    林氏心中一颤,既为女儿的勇气欣慰,又为她过早的成熟心疼。这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啊...

    经过这事,晓莹更加沉静好学了。她不仅学刺绣,还主动要求多读书。林氏便从旧书摊买来《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读物,每晚教她认字。

    齐天城得知后,特意派人送来一套《诗韵》和《声律启蒙》,还有几本山水画谱。附信中说:“闻莹姐儿好学,甚慰。这些书籍或可供消遣,望婉清勿再推辞。”

    林氏这次没有拒绝。她知道知识对女儿的重要性,在这乱世中,多一分学识就多一分立足的资本。

    晓莹果然对诗词韵律表现出浓厚兴趣。不过六岁年纪,就能背诵数十首唐诗,甚至尝试着自己凑句对仗。

    “娘,'云对雨,雪对风',那'绣针'对什么呀?”她歪着头问。

    林氏想了想:“可以对'丝线',或者'锦缎'。”

    晓莹拍手笑道:“绣针对丝线,晚照对晴空!娘,我编出来了!”

    林氏惊讶地看着女儿,心中既骄傲又酸楚。若在太平年月,晓莹该进最好的学堂,请最好的先生,而非在这陋室中自学自悟。

    转眼又是春天,晓莹七岁了。她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花鸟图案。林氏开始教她双面绣技法,这是苏绣中的绝活,正反两面皆成画,需要极高的技巧。

    “针要从这个角度进去,不能露针脚。”林氏示范着,“手腕要稳,心要静。”

    晓莹学得认真,常常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她绣的一幅双面猫蝶图,正面是猫扑蝶,反面是蝶恋花,栩栩如生,连王妈看了都啧啧称奇。

    “莹姐儿这手艺,将来定能成大家!”王妈由衷赞叹。

    林氏却忧心忡忡。女儿天赋过人,但过早显露才华恐招人耳目。她再三叮嘱晓莹,不可轻易在外人面前展露绝活。

    这日,扬州盐商徐家夫人来订绣品,见到晓莹正在绣的一方帕子,惊讶道:“这小娘子好巧的手!这梅花绣得竟似有香味一般!”

    徐夫人是扬州城中有名的鉴赏家,她的称赞很快传开。不少富家夫人慕名而来,指名要“小绣娘”的作品。

    林氏心中不安,婉言谢绝了许多订单,只接些不显山露水的活儿。她知道,名声越大,风险越大。

    果然,不久后就有了麻烦。

    那日林氏去绣坊交活儿,留晓莹在家由王妈照看。回来时,见门口停着一辆豪华马车,几个陌生仆从守在门外。

    林氏心中一紧,快步进门。只见客厅里坐着一个锦衣男子,晓莹躲在王妈身后,小脸发白。

    “林娘子回来了。”那男子起身,看似客气眼中却带着审视,“在下姓赵,从沪上来。听说府上小娘子绣艺超群,特来拜访。”

    林氏听到“沪上”“赵”字,心中警铃大作,面上却强作镇定:“赵先生过奖了。小女不过胡乱绣着玩,当不得真。”

    赵姓男子笑道:“林娘子不必过谦。我家主人最爱才,愿以重金聘小娘子为府上绣娘,不知意下如何?”

    林氏断然拒绝:“小女年幼,还要读书识字,不便外出做工。赵先生请回吧。”

    男子脸色一沉:“林娘子可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