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第一次团队合作与“猪队友”  百年回响平行爸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章:第一次团队合作与“猪队友” (第1/3页)

    林小圈手腕上的白色Lv2手环还没戴热乎,雷铭就在一次奥赛队晚间集训时,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下周开始,进行为期两周的团队项目实践。”雷铭站在活动室前方,声音依旧没什么起伏,但内容却让底下所有队员,尤其是低等级队员竖起了耳朵,“项目主题:设计并实现一个简易的‘在线判题系统’核心模块,包括用户提交代码、后台判题、返回结果等基本功能。三人一组,自由组合。最终提交项目文档、源代码、以及小组贡献说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项目成绩将计入本学期个人综合评定,并影响贡献点分配和等级晋升。不允许单人成组。”

    最后五个字,斩钉截铁,断绝了某些独行侠的念想。

    活动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自由组合?这对于刚刚入学、彼此还不算熟悉的新队员来说,无疑是个难题。林小圈下意识地看向旁边的周博瀚,周博瀚也正好看向他,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作为同桌和同期,他们显然是天然的队友。

    “还差一个。”周博瀚言简意赅。

    林小圈的目光在活动室里搜寻。他的视线落在了一个坐在角落、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算法导论》笔记的男生身上。那个男生叫陈飞,平时沉默寡言,但理论课成绩极好,几次小测都名列前茅,据说对各种算法的原理和复杂度分析有着近乎偏执的钻研。

    “陈飞怎么样?”林小圈小声提议,“他理论很强。”

    周博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皱了皱眉,似乎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可以试试。至少不会拖后腿……理论上。”

    两人走到陈飞面前,简单说明了来意。陈飞从书本里抬起头,扶了扶厚厚的眼镜片,眼神有些游离,似乎在快速思考组队的利弊,几秒钟后,他才慢吞吞地点了点头:“好。我需要负责核心算法设计。”

    组队成功。林小圈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对即将到来的团队项目甚至抱有一丝期待。周博瀚技术扎实,陈飞理论深厚,加上自己也不弱的实践和逻辑能力,这个组合看起来潜力不错。

    然而,现实的骨感很快便显露无疑。

    第一次小组讨论,他们约在放学后的空教室。周博瀚开门见山,直接在白板上画起了系统架构图:“我认为应该采用微服务架构,用户提交、代码沙盒、判题逻辑分离,通过消息队列通信,这样可以提高并发能力和容错性……”

    他语速很快,思路清晰,显然是胸有成竹。

    但陈飞立刻打断了他,指着架构图上的“代码沙盒”部分:“这个沙盒的安全性如何保证?使用Docker虽然轻量,但存在逃逸风险。我认为应该从底层系统调用拦截入手,参考Seccomp-BPF机制,设计一个安全的隔离环境,这是判题系统的核心,必须万无一失……”他开始引经据典,大谈特谈各种安全模型和系统调用过滤的原理,完全偏离了架构讨论的主题。

    林小圈试图把话题拉回来:“陈飞,安全性确实重要,但我们第一步是先确定整体框架和模块划分,细节可以后面再优化。周博瀚的架构我觉得思路是清晰的……”

    “细节决定成败!”陈飞推了推眼镜,语气异常严肃,“如果不从最开始就考虑周全,后期重构的成本会非常高!我认为我们应该先花时间研究一下现有的开源沙盒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

    周博瀚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他有些不耐烦地用马克笔敲了敲白板:“我们现在是在做一个简易的、原型的核心模块,不是要开发一个商用的、承受百万级并发的系统!你说的那些东西,复杂度远超项目要求,两周根本实现不了!”

    “但这是正确的方向!”陈飞坚持道,“我们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牺牲代码的质量和系统的健壮性!”

    眼看讨论要陷入僵局,林小圈只好站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这样吧,架构大体按周博瀚的思路来,陈飞你重点关注判题逻辑和沙盒安全性的设计,我们先实现基础功能,如果时间允许,再考虑优化安全部分,怎么样?”

    最终,在一种略显压抑的气氛中,三人勉强达成了初步分工:周博瀚负责整体架构搭建和用户交互模块;林小圈负责判题逻辑的核心实现和数据库设计;陈飞负责研究安全的代码运行沙盒方案,并协助设计核心判题算法。

    分歧,从这一刻就已经埋下。

    项目在磕磕绊绊中推进。他们使用了Git进行版本控制,这本来是协作的利器,却成了矛盾的放大器。

    周博瀚效率极高,很快搭好了基础框架,并实现了用户提交代码的接口。他习惯小步快跑,频繁提交。

    林小圈也稳步推进,开始编写判题逻辑,针对不同的编程语言设计测试用例。

    而陈飞,则彻底沉浸在了他的“完美沙盒”研究中。他查阅了大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