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第一次团队合作与“猪队友”  百年回响平行爸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二十章:第一次团队合作与“猪队友” (第3/3页)

你说得对。”周博瀚揉了揉眉心,脸上也带着疲惫,“是我太急了。陈飞的理论能力确实能帮上忙。现在的沙盒,先用简单的Docker方案顶上去,安全性后期再考虑。让他来帮我们设计更全面的测试用例,尤其是边界情况和性能测试,这是他擅长的。”

    两人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如何说服陈飞。

    他们找到独自坐在图书馆角落的陈飞。这一次,林小圈没有和稀泥,而是直接、诚恳地承认了之前沟通和分工上的问题。

    “陈飞,我们之前的分工可能不太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你的优势。”林小圈看着他的眼睛说,“我和周博瀚讨论过了,我们依然认为安全的沙盒很重要,但限于时间,这次项目我们先采用一个简易方案保证基本功能。我们希望你能够发挥你的理论特长,帮我们设计和优化核心判题算法,并且设计一套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用例,包括各种边界条件、极端输入和性能测试。这部分是系统的‘大脑’,至关重要,我们俩都不如你擅长。”

    周博瀚也难得地放低了姿态,补充道:“对,判题逻辑的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决定系统好坏。这部分交给你,我们更放心。”

    陈飞紧绷的脸色,在听到这番话后,慢慢缓和了下来。他推了推眼镜,沉默了片刻,似乎在评估这个新提议。最终,他点了点头,声音虽然还是不高,但已经没有昨天的激动:“可以。我会负责算法和测试部分。相关的设计文档和测试用例,我会尽快给出。”

    破冰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小组的氛围发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变化。沟通变得频繁且更有针对性。他们建立了一个详细的任务看板,明确每个人当前的任务、阻塞问题和下一步计划。每日站会虽然简短,但确保了信息同步。

    周博瀚专注于架构整合和接口联调。

    林小圈负责具体功能的实现和Bug修复。

    而陈飞,则展现出了他理论扎实的巨大优势。他设计了几套针对不同算法题目的判题策略,考虑了时间、空间复杂度的权衡;他编写的测试用例极其刁钻,挖出了林小圈代码里好几个隐藏很深的边界条件Bug;他甚至对数据库的索引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提升了查询效率。

    虽然过程中仍有小的摩擦和分歧,比如对某个API设计的不同看法,或者对某个测试用例必要性的争论,但都在有效的沟通和相互妥协下快速解决了。他们学会了在群里@对方,学会了使用更清晰的Git提交信息,学会了在争论时拿出数据和逻辑,而不是情绪。

    最后四十八小时,三个人几乎泡在活动室里,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饿了就点外卖。咖啡杯和能量饮料罐堆满了角落。键盘敲击声、低声讨论声、解决问题后的短暂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当他们在截止时间前最后一个小时,最终将代码合并、并通过了所有核心测试用例时,三个人不约而同地长长舒了一口气,彼此对望,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和一丝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最终提交的项目,虽然距离“完美”还差得很远,沙盒也只是基础版本,但核心功能完整,判题准确,性能也达到了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交了一份清晰的项目文档、分工说明和贡献评估。

    雷铭在评审后,只给了他们小组一个“良好”的评价,并在评语中写道:“技术实现尚可,初期协作混乱,后期有所改善。记住,团队项目的意义不在于证明个人有多强,而在于如何让团队变得更强。”

    这个评价很中肯,三人也都心服口服。

    项目结束后的第二天晚上,林小圈终于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早上,他神清气爽地起床,吃早饭时,顾无双笑着问:“项目结束了?看你这脸色,结果是好的?”

    “嗯!”林小圈用力点头,咬了一口包子,“虽然过程很曲折,但总算完成了。而且……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技术上的。”

    他回想起这几周的混乱、争吵、妥协、再到最后的协同奋战,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了,真正的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在摩擦和磨合中,找到各自最合适的位置,相互补位,最终爆发出超越个体之和的力量。

    他也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沟通、分工和妥协,这些看似与编码无关的“软技能”,在团队项目中有多么重要。

    周博瀚依旧毒舌,但关键时刻可靠;陈飞依旧固执,但他的严谨和理论深度弥补了团队的短板;而他自己,似乎在中间起到了某种粘合剂和调和剂的作用。

    这第一次团队合作,像一次洗礼,让他这个习惯了单打独斗的“编程小天才”,真正开始向一个懂得协作的“团队成员”蜕变。

    他看了一眼窗外湛蓝的天空,深吸一口气。奥赛队的路还很长,未来肯定还有更多需要团队作战的时刻。但经历了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好像又多了一点底气和经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