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常委问策与闭环初成 (第1/3页)
周二下午,市委常委会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本市最高决策层的成员,气氛庄重肃穆。
攻坚小组的成员们,在刘所长的带领下,安静地坐在后排的列席席位上,如同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又如同为前方主将压阵的精锐。
刘所长深吸一口气,走到前方的发言席,打开了精心准备的PPT。
他摒弃了繁文缛节,开门见山:
“各位领导,下午好。非常荣幸代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数据要素’攻坚小组,向常委会汇报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的核心发现是:当前制约我市数据要素潜能释放的,主要矛盾正从‘数据有没有’转向‘数据能不能用好’。我们将其称之为——‘企业内在能力瓶颈’。”
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
“具体表现为:第一,数据消化不良。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数据平台,但缺乏有效筛选、解读数据的能力,导致数据‘沉睡’,无法转化为决策依据。我们调研的A企业,其数据平台使用率不足30%。
第二,协同机制缺失。 部门墙、数据孤岛现象依然严重,B企业反映,为了打通销售与生产数据,内部协调成本高达其IT投入的15%。
第三,政策靶向偏移。现有政策多集中在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解决‘有没有’),但对帮助企业‘消化吸收’(解决‘能不能用好’)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政策边际效益递减。”
他引用了几个核心数据和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瓶颈”描绘得具体而清晰。
整个汇报过程行云流水,重点突出。
汇报完毕,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提问开始。
市委书记周砚深率先开口,他目光沉静地看向刘所长,语气平稳却带着极强的穿透力:“刘所长,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内在能力瓶颈’新机制,在你们的数据模型和调研中,是如何具体呈现和量化的?请你们的数据专家详细说明一下。”
刘所长立刻侧身,看向后排:“秦教授,请您向各位领导汇报。”
老秦早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