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 播撒火种  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28章 播撒火种 (第2/3页)

    一是跟踪研究国外“集成电路”技术原理与发展;

    二是利用国内现有条件,探索最基础的硅平面工艺。

    目标仅仅是稳定制备出性能合格的单个晶体管和二极管,重点是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积累,为未来培养第一批种子人才。

    带着这份新鲜出炉的方案,赵四找到了“盘古计划”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李副部长。

    “李部长,关于下一步的技术储备,我有一个初步设想,请您审阅。”

    赵四将文件递上。

    李副部长仔细翻阅着方案,他原以为这是一份针对“工业母机之母”项目的方案,当看到“硅平面工艺”、“稳定性控制”、“种子人才”这些提法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这份方案十分清晰和具象,显然经过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并非一时兴起的空谈。

    “思路有道理,眼光也很远。尤其是工艺稳定性的提法,很实际。”

    李副部长沉吟片刻后说道,“一定要控制规模,保密第一。”

    “先在北京和上海各设一个极小规模的探索点,挂靠在现有研究机构下,人员要精挑细选,政治和技术都要绝对可靠。”

    “经费从计划的后备金里挤出一点,严格审计!”

    作为了解整个盘古计划的人,李部长明显看出了赵四包装之下的项目。

    “明白!我一定严格控制规模和节奏,确保稳妥可靠,绝不占用主体攻关资源。”赵四立刻保证道。

    最关键的一步获得了支持。更可能得是李部长认可了这个包装方案。

    拿到许可后,赵四立刻行动起来。

    他重点寻找那些刚从大学物理、化学、无线电专业毕业不久、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政治背景清白、对新兴技术充满热情的年轻技术员或助教。

    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北京和上海两个点,每个点仅配置三名年轻骨干。

    赵四花费了半个月,将系统奖励的知识,整合转化为了一本《硅平面工艺入门指南》。

    先去了上海,再回到北京。

    带着指南亲自与他们进行了秘密谈话,交由他们进行研究。

    强调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高度保密性,要求他们潜心钻研,打好基础。

    随后,赵四以“盘古计划”特需的名义,协调调拨了极其有限的稀缺物资:

    几片试验用高纯硅片、少量特种化学试剂、一台由退役显微镜改造的简易光刻装置、一台老式扩散炉。

    设备简陋得可怜,却是从零到一的关键。

    赵四分别在北京大学微电子实验室和上海冶金所一间僻静的小仓库里,主持了这两个“微电子学组”的启动会。

    没有挂牌,没有记录,只有昏暗的灯光和几张年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