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章 播撒火种  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128章 播撒火种 (第3/3页)

而严肃的面孔。

    得益于系统赋予的详尽知识,赵四没有空谈概念,而是直接对照指南进入实质技术指导。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硅平面工艺的基本流程图。

    详细讲解了清洗去离子水纯度要求、氧化炉温度均匀性控制、光刻胶涂覆厚度与转速关系、扩散源浓度与时间温度的匹配等关键工艺控制点。

    包含了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典型失效模式和对策。

    他将系统知识包里的精华,以“国外最新技术动态分析和个人初步实验推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传授给这些年轻人。

    “同志们,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性能多高,而是‘稳定’和‘重复性’。”

    赵四强调,“比如,十次工艺循环,能有七次做出参数一致的二极管,就是巨大的成功。”

    “要像记录药剂配方一样,精确记录每一次的工艺参数和结果,建立我们自己的基础工艺档案。”

    年轻的组员们被如此具体、前沿又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所吸引,眼中闪烁着兴奋与专注的光芒。

    他们虽然不完全明白工作的全部战略意义,但能感受到其分量和深切期望。

    启动会结束后,两个秘密的学组便悄无声息地投入了工作。

    他们利用极其简陋的条件,从最基础的硅片清洗、氧化层生长开始摸索。

    失败是家常便饭,硅片污染、氧化层龟裂、光刻图形模糊……问题层出不穷。

    但每当他们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赵四总能凭借特殊渠道,带来一些“最新的国外文献综述”或“个人的分析建议”,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当北京组遇到氧化层不均匀时,赵四提示他们重点检查炉管气密性和气流稳定性;

    当上海组光刻胶粘附力不足时,赵四建议他们尝试调整前烘温度和时间组合。

    这些精准的指点,源于系统签到的支撑,每当有相关技术内容或者材料通过签到获得之后,赵四都会第一时间送到两个学组。

    这极大地加快了摸索进程,避免了年轻人陷入盲目试错的泥潭。

    进展缓慢,如同蚂蚁搬家,但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总结、调整中,最基础的工艺经验开始一点点积累。

    当第一批粗糙但确实形成了PN结、并能观测到初步整流特性的硅器件在显微镜下呈现时,两个点的年轻人都激动得彻夜未眠。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无人知晓他们的存在。

    但在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安静的角落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原始、最微弱的火种,已经被赵四凭借系统提供的“罗盘”和“地图”,以极其隐蔽且务实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点燃。

    这簇由知识和远见点燃的火苗,虽微弱,却顽强地燃烧着,静待燎原之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