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铸魂砺剑 (第2/3页)
地上,他看到战士们利用缴获的美军瞄准镜,改装在己方的火炮上,虽然简陋,却提高了射击精度;在一个步兵连的坑道里,他看到战士们用废弃的罐头盒、铁丝制作了各种实用的防步兵绊索、警报器;在一个高射机枪阵地,战士们摸索出了用多个阵地交替射击、设置假阵地迷惑敌机的战术……
这些土洋结合的“智慧火花”,让谢文渊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意识到,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机制,来收集、提炼、验证并推广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
回到司令部,他牵头起草了一份 《关于在志愿军各部广泛开展军事民主,总结推广对敌作战先进经验》 的建议报告,并提出了建立“战例研究组”、“技术革新推广站”等具体设想。报告很快得到了彭德怀等首长的高度肯定,并批示在全军推广。
与此同时,他也将目光投向了敌人。他组织懂外语的参谋,大量翻译缴获的美军作战条令、技术手册以及西方军事刊物上的相关文章,试图深入理解美军的作战思想、编制体制和后勤保障模式。美军强大的空地协同、步坦协同、以及依赖强大火力实施“火力绞杀”的战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战争中技术装备和诸兵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空军!自己的坦克!自己的强大炮兵!”他在一次高级干部学习会上,指着墙上悬挂的敌我力量对比图,语气沉重而充满期盼,“朝鲜战场,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大学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现代化战争是什么样子,也看到了我们与最先进水平的差距。这场战争结束后,我们这支军队,必须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
他的话语,引起了在场许多从红军、八路军时期走来的老同志的深思。他们习惯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习惯了“刺刀见红”的勇敢,但朝鲜战场的现实告诉他们,未来的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