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章恒甩出的王炸(4900字) (第3/3页)
正面照:“当我看到这段监控视频时,视频中这个人的整体姿态、行动时肌肉的发力模式、肩膀的倾斜角度、甚至背包的习惯性位置,都与我脑海中基于脚印构建的那个‘画像’高度吻合。”
“这种吻合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巧合的范围,再加上他出现的时间、地点,与案发时间、凶手逃跑路线推断都完美契合。所以,我才能如此确定,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他这番解释,既有对刑侦工作中某种玄妙“直觉”的承认,又牢牢扎根于痕迹学、逻辑推理等坚实的科学和实践基础,显得既真实可信,又突出了他个人超凡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不少人听完,再次赞同地点头。
他们知道,在刑侦领域,确实存在一些天赋异禀的“天才”,他们的直觉往往建立在被常人忽略的、海量的细微信息潜意识整合之上,并非无稽之谈。章恒,显然就是这一类人。
看到还有人似乎想进一步追问细节,王广浩适时地抬手示意了一下。他清楚,现在不是深入探讨方法论的时候,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
“好了,各位同志!”王广浩的声音重新变得铿锵有力,“如果心中还有什么具体的、技术性的疑问,可以在散会之后单独找章恒同志交流探讨,现在,我以专案组组长的身份,开始部署下一步的紧急任务!”
一听到“部署任务”四个字,会议室里瞬间彻底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如同听到号令的士兵,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笔记本和笔也再次被紧紧握住。
王广浩雷厉风行,进行了一系列清晰而有力的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举全专案组之力,乃至协调三省警方资源,以那张清晰照片为核心,在最短时间内,查明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他也明确表态,基于章恒展示的严谨过程和高度吻合的特征,他个人认为,照片上这个人就是本案真凶的可能性极高!
“至于最终确认,”王广浩补充道,“方法很简单。一旦查明他的身份信息,找到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与我们在多个现场提取到的凶手DNA进行比对,结果自然会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
会议结束后,各项指令以最高优先级迅速下达并执行。
一场规模更加庞大、目标更加明确的排查行动,轰轰烈烈地铺开!数以万计的民警被动员起来,嫌疑人的彩色照片被紧急加印,分发到了三省涉及的各个市公安局、分局、派出所,乃至重要的治安卡点和基层单位。
青阳区分局。
主管刑侦的副局长胡志华,在接到专案组下达的紧急任务后,立刻如同上紧了发条,召集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紧张而有序的安排和部署。
当他从内部渠道得知,在刚才的专案组会议上,章恒竟然甩出了这样一张“王炸”,亮出了嫌疑人如此清晰的照片时,他用力地拍了一下大腿,脸上充满了由衷的佩服和兴奋:
“好小子!不愧是章恒!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人惊喜!这下子,案子真的有希望了!”
而与胡志华的振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刑侦大队长李鹏威的反应则复杂得多。
他的心中充满了担心和害怕。
担心的是,如果章恒找到的才是真凶,那张树森就百分之百是抓错了,他之前力主侦查方向、甚至可能存在的“非常手段”,都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无法抹去的污点,追责几乎是必然的。
原本的那点自信,在专案组正式发布嫌疑人照片后,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但与此同时,他心底深处又残留着一丝不甘和幻想,或者说是一种嫉妒引发的抗拒:“万一……万一是章恒搞错了呢?万一他只是碰巧找到一个有点像的人呢?”
这种不服气,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愤愤不平:“尼玛的,凭什么他章恒找出来的人,你们就当成宝,我抓的张树森,你们就各种质疑?凭什么他一个副大队长能进专案组核心,我这个正职大队长反而成了外围人员?这不公平!”
然而,此刻估计没有人会去在意李鹏威那点复杂的小心思和情绪波动。
就连市局层面,也暂时无暇去追究他在张树森案子上的可能失误,只是将他“晾”在了一边。
所有人的精力,都集中在了那张照片上。
当务之急,只有一个:尽快弄清楚照片上这个男人的信息!
他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什么社会关系?
只要弄清楚了这些,这个横跨三省、杀害23条人命的惊天系列大案,就相当于向前迈进了最具决定性的一大步,甚至可以说,案件已经侦破了一半!
..........
各位书友,大佬们,又是三更13000+,求各种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