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章 田野调查  心灵种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29章 田野调查 (第3/3页)

上,我在值班室和弗洛伊德老师长谈。

    “在你们的时代,会怎么帮助这样的患者?”

    “我们会尝试通过自由联想和释梦,找到创伤的根源。”他停顿了一下,“但有些创伤太深,无法真正‘治愈’。有时候,帮助患者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痛苦,就是最好的治疗。”

    这个认知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不仅要理解规律,更要尊重个体。

    田野调查的最后一周,我们尝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邀请几位病情稳定的患者参与简化版的DEEM测试。

    结果令人振奋。他们的梦境数据显示出独特的模式——情感强度极高,但情感调节能力很弱。这个发现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离别那天,王医生对我说:“谢谢你这些日子的工作。很多时候,研究者来了又走,但患者一直在这里。希望你们的研究最终能真正帮助他们。”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心里。回学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研究,到底是为了发论文,还是为了帮助像李师傅、老教授这样的人?

    “不必二选一。”弗洛伊德老师仿佛看穿我的思绪,“好的研究应该既能推进科学前沿,又能造福人类社会。”

    回到实验室,陈浩和方舟立刻围上来。听完我的见闻,陈浩若有所思:“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模型的评价标准。准确率很重要,但临床实用性更重要。”

    方舟则开始修改算法:“也许可以加入一个‘康复进度’的维度......”

    这次田野调查像一次洗礼,让我们的研究从象牙塔走向了真实世界。我知道,从此以后,我们写的每一行代码,设计的每一个实验,都将带着那些患者的面孔。

    科研不再只是追求真理,更是承担责任的开始。而这条路,因为有了这样的重量,才显得更加值得走下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