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博士论文选题 (第1/3页)
暮色中的北师大校园格外宁静,我却在自己的思绪迷宫中找不到出口。桌上摊着三本截然不同的笔记:一本是田野调查的临床记录,一本是DEEM模型的算法推导,还有一本写满了尚未成型的研究构想。
博士生涯近在眼前,我却卡在了最关键的第一步——选题。
“像站在交叉路口,每条路都通向未知的远方。”我对着空荡荡的实验室自言自语。
弗洛伊德老师的身影在暮色中浮现,他审视着桌上散乱的材料,目光睿智而深远:“重要的不是选择哪条路,而是明白为什么要选择。”
第一个备选方向是深化DEEM模型。陈浩和方舟都支持这个选择,毕竟这是我们深耕三年的领域,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进阶路径。
“我们可以把模型扩展到更多临床群体,”陈浩在昨天的讨论中说,“抑郁症、焦虑症,甚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梦境研究都很有价值。”
方舟已经画出了技术路线图:“下一步是引入多模态深度学习,让模型能够实时解读梦境情感。”
这条路安全、稳妥,像一条修缮完善的康庄大道。
第二个方向来自田野调查的启发。在安定医院的三个月,让我看到了实验室研究无法触及的深层问题——梦境在心理创伤修复中的神秘作用。
“为什么有些人的创伤会通过噩梦不断重演,而另一些人却能将其转化为象征性的梦境?”我在笔记上写下这个问题,却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这条路充满未知,像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
最冒险的是第三个方向——一个近乎科幻的设想:能否通过干预梦境来治疗心理创伤?这个想法源自某天深夜的灵光一现,却让我激动得整夜未眠。
“太超前了,”李教授委婉地评价,“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恐怕......”
我知道他的顾虑。这个方向不仅需要心理学的突破,还需要神经科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