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成功的预实验 (第2/3页)
着泪光。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然后爆发出压抑的欢呼。陈浩激动地拍打着桌子,方舟罕见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但这只是第一个成功案例。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我们陆续测试了12名PTSD患者。结果令人振奋:超过70%的受试者报告噩梦频率显著下降,85%的人表示睡眠质量改善。
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那些对干预反应最好的患者,在清醒时对创伤记忆的应对能力也明显增强。
“这可能是记忆再巩固的过程,”我在团队讨论中提出,“梦境干预不仅改变了梦的内容,可能还在改变创伤记忆本身。”
这个发现让我们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维度。
然而,成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预实验结果的传播,我们开始收到大量的咨询——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医生、研究者。实验室的电话响个不停,邮箱被塞满。
“我们需要建立正规的研究流程。”李教授提醒我们,“现在的研究规模太小,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与此同时,伦理争议再次升温。某知名生物伦理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质疑我们“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面对质疑,我们决定用最科学的方式回应:完全公开我们的研究数据和方案,邀请独立机构监督,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长期安全性研究。
七月的一个傍晚,我们收到了MIT怀特教授的视频邀请。屏幕上,他显得异常兴奋:
“我们重复了你们的实验,结果一致!而且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干预效果在停用设备后仍然持续。”
这个发现让整个团队激动不已。如果效果能够持续,意味着我们的方法可能带来长期的康复,而不仅仅是暂时的缓解。
在准备正式临床试验的前夜,我独自留在实验室整理数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