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博士答辩  心灵种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4章 博士答辩 (第1/3页)

    五月的北师大,梧桐飞絮如雪。我站在心理学部门口,深吸一口气,整理着胸前的答辩人胸牌。今天,是我博士生涯的终章,也是新征程的起点。

    “准备好了吗?”方舟替我抚平学士袍的褶皱,眼神温暖。

    我点点头,手心却仍在冒汗。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闪现:无数个实验室的深夜,失败的沮丧,突破的狂喜,还有那些信任我们的患者的面容。

    答辩会场座无虚席。前排坐着李教授和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他们的表情严肃而专注。后排则挤满了实验室的师弟师妹,陈浩坐在其中,对我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林夕今同学,请开始你的答辩陈述。”

    我走到讲台前,打开精心准备的演示文稿。第一张幻灯片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梦境是否可以成为心理创伤治疗的窗口?”

    随着陈述的深入,我渐渐忘记了紧张。我展示了绘梦仪从概念到原型机的演变过程,分享了临床预实验的成功案例,解释了梦境干预的神经机制。当播放到张女士的访谈视频时,我看到几位评委微微颔首。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提问环节才刚刚开始。

    “林同学,”第一位评委推了推眼镜,“你声称通过气味干预改变了梦境内容,但如何排除安慰剂效应?”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我调出预设的数据:“我们设置了严格的双盲对照组,使用中性气味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特定气味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但是,”第二位评委打断,“你的样本仍然有限。而且,长期使用这种干预方式,是否会导致对设备的依赖?”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正在进行的长期研究。我展示了初步的跟踪数据:“在停止干预三个月后,75%的受试者仍保持改善效果。我们推测这是因为......”

    答辩在激烈的问答中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