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哈佛的橄榄枝 (第2/3页)
个想法很感兴趣:“双实验室模式?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国际合作的典范。”
消息传回国内,李教授第一个表示支持:“这是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的机会。去吧,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最让我感动的是团队的反应。陈浩决定留在北师大主持国内实验室,方舟则愿意跟我一起去哈佛,继续技术研发。我们决定采用“旋转门”制度,研究人员在两地轮流工作。
离别前的日子过得飞快。实验室举办了欢送会,师弟师妹们制作了精美的纪念册。翻看着这些年的照片,从青涩到成熟,每一张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原园特意从非洲赶回来送我。在我们高中常去的奶茶店,她笑着说:“记得高二那年,你说要学心理学时,我还担心你找不到工作。现在,你要去哈佛当教授了。”
我也笑了:“那时候的我,连哈佛是什么都不敢想。”
临走前,我去看望了张女士。她的气色很好,正在准备女儿的小学入学手续。
“听说你要去美国了,”她握着我的手,“不管在哪里,都要继续你的研究。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在等待着你们的帮助。”
这句话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飞往波士顿的航班上,我看着逐渐变小的北京城,心中百感交集。方舟坐在旁边,轻轻握住我的手:“新的冒险开始了。”
哈佛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我的实验室设在威廉·詹姆斯楼,这里曾经走出过无数心理学巨匠。第一次站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看着门上“林夕今博士”的名牌,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开学第一周,我迎来了第一批研究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眼中闪着对知识的渴望。在第一次组会上,我说:
“在这个实验室,我们不仅研究梦,更研究希望。我们的每一个发现,都可能为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
课程教学比想象中更具挑战。哈佛的学生思维活跃,提问犀利。有一次在讨论梦境干预的伦理问题时,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