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下一个“林夕今” (第2/3页)
“我叫李晓梦。”
在办公室,晓梦告诉我她的故事:母亲患有重度抑郁症,常年被噩梦困扰。正是这个原因,让她立志学习心理学。
“我读了您所有的论文,”她说,“但最打动我的是您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科学的意义在于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们聊了很久。当她离开时,夕阳正好透过窗户,为她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弗洛伊德老师当年的感受。
随后的日子里,我注意到晓梦的特别。她在课堂上的提问总是直指核心,她的课程论文展现出独特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对他人痛苦的深切共情。
期中考试后,我邀请她参与实验室的一个小项目。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提出了我们从未想过的新角度。
“为什么我们只关注噩梦的治疗,不去研究美梦的创造呢?”在一次组会上,她大胆地提问,“如果噩梦需要干预,那美梦是不是也能主动培育?”
这个问题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沉思。方舟后来评论:“这个女孩有成为优秀研究者的潜质。”
春天即将结束时,晓梦带着她的研究计划来找我。那是一个关于“积极梦境培育”的全新课题,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创造力。
“教授,我知道这个想法还不成熟,但是......”
“但是值得尝试。”我接过她的话,“科学探索最珍贵的,就是这种‘但是’的精神。”
我成为了她的本科导师。看着她一步步成长,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有时候,我会在不经意间说出弗洛伊德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