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龙城雅丹引绿飘(二) (第1/3页)
沙棘幼苗运到龙城村的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围在村口,看着卡车车厢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幼苗,眼神里既有期待,又藏着几分不安。老王特意杀了家里养的鸡,李婶蒸了一大锅馒头,招呼大家中午在院子里聚餐,像是在庆祝一个重要的节日。
“林同志,这些小苗真能在咱这儿活下来?” 村民张老汉蹲在幼苗旁,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叶片,生怕碰坏了这来之不易的绿色。他这辈子在戈壁上见过太多枯萎的植物,对这次种植始终没底。
林风蹲下身,拿起一株幼苗展示给大家看:“张叔,您看这沙棘的根系,又粗又壮,而且叶片上有绒毛,能减少水分蒸发,特别适合咱们这儿的气候。只要咱们用心照料,肯定能活!”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栽种,“挖坑的时候要注意,深度得刚好没过根系,再把土压实,这样能防止风沙把幼苗吹倒。”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全员出动,跟着林风在开垦好的土地上栽种沙棘幼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没人抱怨。孩子们也凑过来帮忙,有的递树苗,有的捡石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林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 —— 他知道,这片绿色已经在大家心里扎下了根。
可没过多久,考验就来了。一天夜里,狂风突然袭来,呼啸着穿过雅丹地貌,卷起的黄沙像一堵墙,朝着村子和种植地扑来。林风被风声惊醒,心里咯噔一下,立刻穿上衣服冲出房间。
“不好!沙棘苗要出事!” 他一边喊,一边朝着种植地跑去。老王、张老汉和其他村民也听到了动静,纷纷拿着工具赶来。夜色中,他们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在风沙里穿梭,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摇曳。
“快!用石头把幼苗围起来!” 林风大喊着,率先抱起一块石头,挡在一株倾斜的幼苗旁。村民们也跟着行动,有的用树枝搭建防风障,有的把吹倒的幼苗重新扶起来,再用泥土加固。风沙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大家却顾不上擦,只是不停地干活。
这一夜,所有人都在风沙里奋战。直到天快亮时,风才渐渐小了下来。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种植地上时,林风他们才停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五味杂陈 —— 一半的沙棘幼苗被吹倒了,有的根系裸露在外,叶子也被风沙打蔫了,原本生机勃勃的种植地变得一片狼藉。
张老汉看着枯萎的幼苗,叹了口气:“唉,还是没能扛过去…… 这雅丹的风,太狠了。” 他的声音里满是失落,眼角也泛起了红。其他村民也低着头,脸上写满了沮丧,几天的辛苦仿佛一下子付诸东流。
林风心里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不能放弃。他走到大家面前,拿起一株还带着生机的幼苗,坚定地说:“大家别灰心!虽然损失了一些,但还有一半的幼苗活着!只要我们现在赶紧补救,给它们浇水、施肥,肯定能救活!风再狠,我们也能跟它斗到底!”
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村民们重新抬起了头。老王拍了拍张老汉的肩膀:“林同志说得对!咱们不能就这么放弃,接着干!”
接下来的日子,林风带领大家开始补救工作。他们先把吹倒的幼苗重新栽种好,然后从峡谷的水洼里引水,小心翼翼地浇灌每一株幼苗。为了防止再次遭遇风沙,林风还想到了一个办法 —— 在种植地周围挖一条一米深的防风沟,再用芦苇杆编织成防风网,围在种植地外围。村民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纷纷动手,有的挖沟,有的编织防风网,干劲十足。
林风还特意从县城买来保湿剂,混合在水里浇给幼苗,帮助它们锁住水分。每天天不亮,他就去种植地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株幼苗的变化。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他又顶着烈日,给幼苗遮挡阳光,防止叶片被晒伤。村民们看在眼里,也更加用心地照料幼苗,有的甚至每天都去种植地转好几圈,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半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被补救的幼苗渐渐恢复了生机,长出了新的嫩芽,原本蔫掉的叶子也变得翠绿起来。种植地外围的防风网和防风沟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又刮过几次风,但幼苗再也没有被吹倒。当村民们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时,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张老汉更是激动地拉着林风的手,眼眶通红:“林同志,活了!真的活了!咱们成功了!”
林风看着眼前的绿色,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沙棘幼苗成活后,林风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发现,虽然有防风网和防风沟的保护,但幼苗的生长速度比预期的要慢,而且有些幼苗的叶片还是会出现发黄的情况。他心里很疑惑,明明已经按时浇水、施肥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为了找到原因,林风每天都在种植地观察,还采集了土壤样本和幼苗叶片样本,准备再次送到县城的实验室分析。老王看到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就主动过来问:“林同志,是不是小苗又出问题了?”
林风点了点头,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老王:“大叔,我觉得可能是水分不够,或者地下水的分布有问题。虽然我们从峡谷的水洼引水,但水洼的水量有限,而且离种植地有点远,每次浇水都很不方便,可能有些幼苗没有浇到足够的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