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一章 废行之争 (第1/3页)
“新政司”这个官署是临时性的,它存在的时间期限,到新政完成修正工作后便可撤销。
新政司隶属政事堂之下,里面的成员是由政事堂的宰相们以及一些下过民间的普通官员构成。
这个官署看似没有任何权力,只是研究理论工作,但政事堂和朝堂上的群臣都很清楚,它的含金量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古代新科进士被取士之后,有的被调任地方任知县,这属于后台极硬的,有的直接在京城为官,这些人后台更硬。
还有一种存在争议的方式,那就是入翰林院当编修,修史,修帝王实录,批注圣贤经义等。
这种看似没有前途的枯燥的工作,实际上它的含金量却是最高的,古往今来许多宰相内阁首辅等,他们最初的起步都是从翰林院当编修开始。
如今大宋的新政司,差不多也是跟翰林院同样的性质。
甚至比翰林院的含金量更高。
新政司官员,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新政修正工作,这对官员本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官场资历。
将来新政修正完毕,新政司撤销,里面的官员仍然能得到重用的,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亮出资历,我曾经入新政司为官,直接参与大宋新政修正,这条资历亮出来,绝对能上桌吃饭,而且不会坐小孩那桌。
甚至于,以后朝廷政事堂官员更迭,这些入过新政司的官员,肯定将优先考虑,而进了政事堂,基本就是未来的大宋宰相。
郑朝宗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居然如此幸运,竟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脑袋。
他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奉议郎。
“奉议郎”这种官儿,怎么说呢?汴京城里随手一抓,大约能抓出几百个奉议郎,领着朝廷每月发给的俸禄,吃不撑也饿不死,想用权力贪点钱,手里却丁点儿权力都没有,搞钱都没办法搞。
如此平凡的一个人,就因为态度认真了,写了一道数万字的奏疏送到了官家的桌案上,奏疏里面说了几句实话,浅谈了一下自己对新政的见解,然后,郑朝宗一飞冲天了。
此刻的赵孝骞坐在新政司内,翘着二郎腿,微笑注视着殿内的群臣。
今日在座的都是新政司官员,他们分别由政事堂的宰相和下过民间的官员组成。
殿内的气氛不算和睦,此时正有两人当着赵孝骞的面,吵得面红耳赤。
“‘青苗法’之实施,事实证明是弊大于利的!民间百姓所受不法官员之荼毒,大多因‘青苗法’而起,官府逼迫百姓借高利贷,百姓不借都不行,来年百姓还不上,只能卖田卖屋,倾家荡产。”
“故而,‘青苗法’其实根本就是恶政,官家,臣以为,若欲修正新政,先必废除恶政,‘青苗法’当立即废止,如此,百姓才可得新政之惠利。”
说话的人是苏辙,老头儿六十多岁的年纪了,吵架时还是中气十足,嗓音洪亮。
这把年纪,还有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