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三章 坐看风云起  帝国黎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坐看风云起 (第2/3页)

得再谈论老李丁忧的事情觉得有些不合时宜,赞成和反对都有各自的道理,王伯良的态度他已经非常明了,遂直接中断了这个话题。

    “学生都已经安排妥当,从神户那边除了日本当地工人之外接收了整个铁工所,并且从上海、广州那边招募到了一些船工,打算在未来一两个月之内便开工造船……目前造船厂已经明确的订单就有四艘用于海河清淤,可以作为船厂前期工人练手之用。至于船厂以后的打算,学生已经与德意志帝国伏尔铿船厂达成协定,在他们的帮助下建造铁壳蒸汽船,这样选择的余地就很大了,诸如专‘门’用来运煤的货船……”

    王伯良简要的向薛福成介绍了一下大沽船厂的情况,薛福成对这家船厂的由来自然是非常清楚,而且也曾隐约猜到了王伯良成立这家船厂的根源。不过在听了大沽船厂的介绍后,薛福成也不禁对这家船厂的规模和王伯良的雄心壮志而感到惊讶,他很难想象这样一家日后工人会超过两千人可以建造一千吨到两千吨铁壳蒸汽轮船的大型船厂的样子,要知道号称远东第一的福建马尾船厂也没有建造如此大吨位铁壳轮船的能力。

    薛福成对王伯良建立这家船厂的心思是非常了解的,清国造船业从马尾船厂的如火如荼到现在的半死不活,其中症结一个在于造船所用钢铁必须要从国外进口导致成本剧增,另外一个便是造船技术发展太快。从木壳到铁皮木壳直到现在的全铁甚至全钢战舰,整个工艺流程和造船设备的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清国造船厂完全跟不上世界造船业的脚步。

    造船业的症结搞洋务的多少都了解几分,像薛福成这样即便是文人出身却在洋务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幕僚自然知道的非常清楚。去年王伯良想要搞造船厂的事情才刚刚被提起讨论,不成想这么短的时间里,一家规模不小的造船厂马上就要投产运营了。

    按照北洋海防水师的筹建计划,这家造船厂在德意志帝国船厂的技术支持下,搞不好可以赶上承建未来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要知道除去正在建造中的定镇两大主力舰之外,王伯良所设计的三千吨级巡洋舰已经‘交’付给德方船厂进行技术完善,一旦德方技术准备工作完成,这将会成为日后北洋水师第三艘主力舰的采购目标。

    自从去年在大沽接舰之后,王伯良在北洋海防筹议中的影响力就与日俱增,李鸿章几乎对他所提出的意见全部都予以了采纳。诸如周馥、薛福成等老李的重要幕僚,因为与其关系密切,加之王伯良又有这份本事,自然乐得帮助他游说并且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按照当初大家所商议的北洋海防水师筹建的计划来看,如李鸿章等人对未来北洋水师最终成军的时间,差不多都估计在十年上下,这也是考虑到朝廷对北洋海防拨款的不稳定因素。

    虽然大家都知道王伯良对自造战舰很有兴趣,只是基于清国工业基础和整个大环境的看法,大家都并不乐观,甚至就李鸿章个人也并不支持。不过这一切在大沽接舰之后都在慢慢改变,尤其是在前一段时间频繁的专利‘交’易中,王伯良收获堪称巨大。

    在薛福成眼中王伯良在财富上的增加只能说是可喜可贺,但能够取得德意志帝国工业企业的支持,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办理洋务这么多年,给薛福成体会最深的便是工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十分难寻。

    克虏伯公司与伏尔铿船厂都是德意志帝国著名的工业企业,在钢铁冶炼和船舶制造方面有着相当高的声誉。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开平的煤矿与铁矿资源,薛福成可以想象的到,用不了三四年王伯良的钢铁厂和船厂就会形成相当的实力,承造未来的北洋水师主力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薛福成他们的想法中,也许王伯良的船厂能够承建一艘,但那是以十年的规划来计算的,而船厂的成长速度让薛福成隐约的感觉到这家船厂也许可以承建更多的北洋水师主力舰!

    文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非常感‘性’的,若是王伯良便不会如此乐观。毕竟哪怕是作为一个三流海军国家的主力舰,哪怕是建造他心目中的十九世纪末期一款优秀的巡洋舰,这里面的技术积累也是极为困难的。

    尽管王伯良希望未来的北洋水师主力战舰序列中能够有多艘自造战舰,不过这中间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有许多。船厂和钢铁厂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而已,真正到了建造战舰的阶段,别的不说诸如提供能够装下三千多吨巡洋舰的船台或是船坞,这就是一条硬‘性’标准,而与之相配套的机械加工设备更是多如牛‘毛’。

    事实上这些硬件设备在王伯良眼中归根结底不过是对他个人经济能力的一个考验罢了,他不缺这笔资金,甚至现在就可以拿得出来。他担心的是一旦真的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德国人还能够与他合作么?

    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尽管王伯良并非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