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坐看风云起 (第3/3页)
,但他依旧希望中国人来发展中国的工业。可残酷的局面证明,即便没有清国国内的种种难以理解的政治思维的干扰,清国想要发展现代工业,仅凭有充足的银子还是不够的,这需要外来帮助。
说起来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沮丧的事情,以前王伯良也有在归国之后大干一场自力更生的想法,不过实际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要恶劣的多。这也让他对前世历史上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对华援助的再认识,尽管后来两国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到了兵戎相见的边缘,以致援助活动被迫终止,但现在以王伯良的眼界和见识已经对那段援助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德方与王伯良之间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数项重要武器专利技术的垄断之上,并且由王伯良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设备资金投入。这种合作关系与历史上的苏联对华援助显然是没法比的,甚至德方对此极为抱怨他们更希望直接将设备运到清国来,最多负责安装调试,一旦工厂建成便放羊不管了,当然日后需要服务自然是付费的。
若非王伯良手中的专利技术太狠,完全可以改变德法两国陆军装备力量对比,德国人是说什么也不会这么近乎于手把手的帮助他建成一家钢铁厂和造船厂,并且扶上马之后再送一程培养工厂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王伯良的钢铁厂和造船厂最终目标依旧还是要发展到军用水平的炮钢和军舰。这样的发展目标,自然也就与克虏伯公司和伏尔铿船厂迟早会发生冲突,要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像清国这样有经济实力且又国内没有什么像样工业的买家实在是不多,尤其是武器制造方面,清国对于德制武器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好感。
如果王伯良的工厂最终形成可以自己建造战舰的能力,德意志帝国的军工企业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的。现在对外宣称的是克虏伯公司所援助的钢铁厂是以提供铁路钢轨和国内各机器局所需普通钢铁,伏尔铿船厂援助的大沽船厂目标是建造民用船只。
这种烟雾弹不可能永远的瞒过德国人,工厂的发展规模和方向迟早会暴‘露’王伯良内心真正的打算。所谓“图穷匕首见”,按照王伯良的想法恨不得能够让德方援助自己十年二十年,这样也可以使得某些重工业部‘门’向欧洲最先进的水平看齐,可惜要是为了自造舰船,用不了五六年德方就要撂挑子不干了……
“心田真是好算计!半年前与我们说起船厂之事怕是已经有此打算了吧……”薛福成微微笑道。
王伯良苦笑的摇摇头:“自造战舰,谈何容易?!不过学生倒是认准一点,‘图强’是用银子堆起来的,‘求富’是用来挣银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学生看来马尾船厂实在是一个会下金蛋的母‘鸡’,只是未曾正确经营而已,马尾船厂远在闽浙学生鞭长莫及,也只能在天津来做一些事情证明学生的想法,以期对相国大人和诸位先生有所助益……”
“图强”与“求富”这是自曾国藩以来到现在洋务运动的两大主题。早先见识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之后,随着金陵、上海、天津建立起的各大机器局和福建船政局,都是军工工厂,为的便是“图强”。随着上海轮船招商局建立之后,洋务的发展开始向“求富”的方向转变,津沪电报线路亦是这种思路的延伸,而筹办中的上海纺织局更是毫不掩饰的“求富”。
当年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筹建经营福建船政局,名为建造军舰,实际上还是打算“半军半民”在军舰上安排货仓,想要军民两用都不误。事实上这样的战舰在军事上无法与外国舰船相争,在民用上更是被帆船打的找不到北,最终是一无是处还落下了坏名声,被朝廷一班酸儒所讥讽。
王伯良的船厂自然不会再去走这样“一船军民两用”的路数,这种注定失败的想法除了给自己加上一顶“庸才”的帽子徒增后人笑话,别的没有任何用处。造船便是要走专业化,哪怕是试造军舰也不要惦记在船上开货仓。
以福建船政局的条件而言,王伯良若是来经营不敢说赚得盆满钵满,至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处于生死边缘。毕竟作为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船厂,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是让人感到有些憋气。
王伯良与德意志帝国大型工业企业合作办厂,莫说别人,就是李鸿章等人也是不怎么看好,认为工厂大权几乎都让德方所占,日后会生出无数麻烦。而王伯良偏偏坚持如此,也是想给李鸿章等人看看如何与洋人合作办厂,想要树立一个典范也算是趟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放在大清帝国处在相对稳定的时期,若是再晚上十年,王伯良未必真的有这番底气国势不振累及池鱼,历史上开平煤矿如何落到洋人手中的经历便是一个生动的写照。李鸿章等人的担心在王伯良眼中倒是不值一提,至少在十年内德国人是没有这份胆气明目张胆的来生吃自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