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挖墙脚 (第1/3页)
“其实学生船厂虽然初建,甚至还没有建造一艘轮船,但却已经拥有建造五百吨左右全钢铁船体的能力,也就是说诸如水师中的小型辅助舰种的船体部分,船厂皆可制造……”
王伯良停顿片刻,船厂接收人员本身就在做着五百吨级全钢铁船体货船的建造,其中的技术都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只不过太湖丸并没有完工而已,但在技术上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也许在复式蒸汽机方面会有些困难,不过以王伯良的‘门’路或是从福建船政局搞到这方面的相关人才,或是直接从德国人那边得到帮助,这些都并不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障碍。
“不过学生却是不能现在就让船厂涉及军用船舶的建造,一来船厂初建,从技术专家到底下的工人都是从外地迁来,他们总归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而目前船厂接到的订单便是一个上手的机会;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学生的船厂是在德方伏尔铿船厂的帮助下建设的,未来将会有不少伏尔铿船厂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来厂指导造船,以此来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一旦学生过早的涉入战舰制造,势必与德厂产生冲突,是以学生认为在造舰上还需缓缓图之,至少也要等徒弟把师傅的本事学个差不多的时候再做……”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周馥摇摇头苦笑的说道,想到自己便是王伯良的老师,心中更是有种怪异的感觉。
不过周馥倒是不介意,王伯良船厂的底细他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若非误打误撞接收了日本的那家神户铁工所的技术人员,这船厂莫说现在就是再过一年也很难堪大用,也正是因为那个在日本开工厂的洋人野心太大,几乎倾尽全力去建造那艘所谓的太湖丸,被李鸿章抄了底才便宜了王伯良。
“心田的船厂还要靠德人来帮助,这点时间中堂大人还是等得起的!”周馥斯条慢理的说道:“只要心田有心去做此事,中堂大人自是会全力支持……”
“学生的船厂需要很多的人才,如江南制造局的船厂早已停工,里面曾经有不少能人……至于福建船政局的马尾船厂,学生以为相国大人理应早作打算,那里可是个是非之地,机器设备这些学生倒不缺,但人才难得,与其将他们置于险地,还不如逐渐将一些人迁到学生船厂中暂为安置……”
周馥和薛福成听后陷入了沉默当中,王伯良断言清法之战已经无可避免,而且对这场战争的发生时间也进行了基本的预测并且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之策。
此时的王伯良已经不是刚刚归国之时,他的官职并没有多少提高,但他的话语权却是越来越重,而根据驻法公使传递过来的消息与越南的局势发展来看,无一不是证明法兰西正在越南加紧准备战争。对于清法之间一旦发生战争,其结果根本用不着谁去预测,这些人对国外列强也许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自家的事情却是‘洞’若观火无休止的政治内耗和派系倾轧之下,与法兰西这样曾经称雄欧洲的强国发生战争,哪怕是隔了半个地球,清国也毫无胜算,结果无非是赔多少银子而已。
“心田的船厂不是已经正在招收船工了么?怎么还不够?!”周馥有些惊奇的问道。
相对于周馥的惊讶,薛福成刚才与王伯良闲谈的时候便已经对其船厂规模有所了解,不过对于王伯良还要狮子大开口继续要人,这也是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科瑞比开办的神户铁工所,除了拥有十名高级洋人技师之外,还有三十名清国铁工,更有四百多日本本地人在船厂中同时做工,他们建造的不过是一艘五百吨的货船而已。学生打算将船厂扩充到两千人的规模,其中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人才,这种人才聘用洋人技师显然非常不划算,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
有了伏尔铿船厂的帮助,合适的高级工程师对于王伯良而言并不是很缺乏,但就如同科瑞比的神户铁工所架构差不多,除了有高级工程师之外,还需要有一些中层的技术人员引领底下干活的人,如此层层推进,将整个造船工业的各个环节细致分化到最底层的工人。
其实王伯良对于船厂的想法很多,却有同样有着很多困难急待解决他要在五六年之内,借助伏尔铿船厂外派过来的高级工程师来培养自己的高级工程师。洋人迟早还是要走的,用不了几年等大沽船厂有了自己建造巡洋舰的成熟能力之后,到那个时候伏尔铿船厂便会视自己为竞争对手。
虽说清国的战舰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清国在造舰工业上探索了十几年,先后有江南制造局和马尾船厂出现,但造舰工业的技术进步同样迅猛无比。清国的造舰工业发展到此时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非常遗憾的是就是从铁胁木船到全铁甚至是全钢船体这一步却受限于种种制约迈不出去。
清国造舰工业的这一步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得到,马尾船厂的一众大牛们也在磨刀霍霍想要突破这一步,就是李鸿章也曾在咨询过王伯良之后,将主持福建船政局的黎兆棠介绍给他,是以他对福建船政局的状况非常了解,当然更为了解的是那些核心技术人员魏瀚、陈兆祥、郑清濂、吴德章、李寿国等人。
一旦清法战争爆发,马尾船厂的设备势必会毁于战火,但这些人可就可惜了王伯良所关注的魏瀚等人正是迈出关键一步建造平远舰的那批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不会亡于清法战争,但船厂毁了他们的才学也会因此而被耽搁下来。
这些人在福建船政局在王伯良看来就是一种‘浪’费,尽管黎兆棠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从他执掌船政大印之后的作为便可以看得出来。不过福建船政局实在是个大泥潭已经积重难返,就算造出了平远舰这样全钢巡洋舰,在面对腐败的官僚体制也是无济于事,更何况船政局也同样有严重的内部派系之争早些年船政局的两个重要支柱左宗棠与沈葆桢这两位好友便分道扬镳,李鸿章对船政局的侵入又使得左宗棠这位创始人开始对船政局视为心头之刺。
王伯良考虑了一下,既然自己肯定是要出血的,而李鸿章又开始许愿,自己又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又有什么不好意思开口的?魏瀚这些人在船政局内与其陷入严重的内耗,还不如北上到自己这里来,自己可以将这些人当成总工程师一般的去培养现在战舰技术发展迅速,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够单打独斗逞英雄的时候了,魏瀚等人完全有可能在十年之后成为帝国近代造舰工业中第一批尖端设计人才。
“先生,学生记得光绪二年(1876年),中堂大人与法人日意格和丹崖先生就在天津定下了水师留洋章程,次年船政局便派出了第一批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除了学习海战的留学生之外,更多的是战舰修造留学生。学生以为要建造全钢铁舰身的新式战舰,必然离不开这些当年的留学生,船厂靠洋人也就是开始的几年还行,日后若是还依赖洋人便是没有什么出路的……现代战舰越造越大,亦是越来越复杂,这些留学生有着良好的功底,让他们在马尾船厂继续造铁胁木船于他们的技艺不会有什么提高,还不如北上到大沽船厂跟随伏尔铿船厂的专家学习制造铁船。这样一来,日后学生若是和德人一拍两散,也好有他们做为替代班底……”
福建船政学堂的留学生在近代中国海军史上名气甚大,远胜于王伯良他们这些留美幼童,虽然王伯良他们出国更早,人数更多,在民国期间就任官职也非常高,但真正出名的人很少,能够达到船政留学生名气的恐怕也就詹天佑一人。
这中间自然是甲午海战的缘故,诸如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林永升都是北洋水师主力舰八大远的管带,而萨镇冰这样活跃于民国时期的海军将领亦是夹在其中,更有严复这样后来拿起笔墨的文人。
不过王伯良却清楚,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加上随员和翻译足有三十八名,真正留名后世的刘步蟾等人名气太大,以至于让后人感觉这一批留学生出去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舰长。实际上真正学习海军军事的学生很少,留学法国专‘门’学习造船专业的学生和艺徒就足有二十三人,真正学习军舰驾驶的不过才十一人,余者也是进入矿物学堂或政治学堂学习律法、矿物、化学。
王伯良所相中的魏瀚等人都是留法削浦官学(瑟堡造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