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六章 挖墙脚  帝国黎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四十六章 挖墙脚 (第2/3页)

工程学校)、多郎官厂(土伦海军造船厂),归国之后这些留学生基本上全部留在船政局分别任总司或是监工这些技术要职。说起来他们的命运应该算是比较不错了,学的什么专业归国后也是“对口分配”,比起历史上留美幼童归国分配要强上一百倍。

    周馥听后皱了皱眉头,笑着说道:“心田这价码可是开的够高!第一批船政的留学生啊,他们现在的职位可不低,更是得船政局的重用,不是总司就是船政学堂的教员……”

    “若是他们没有这个本事,学生也不会看上他们了!”王伯良笑着应道:“这些人诸如魏季潜等人除了在船政学堂学习成绩本身就很扎实,留学归国后,更是出任总司制造,至少参与主持过三艘快船的建造。让他们继续制造已经过时的铁胁木船实在是太过‘浪’费,他们应该着手学习制造全铁甚至全钢战舰,马尾船厂是没有这个机会,但是学生这里可是有的……”

    “只要他们肯来,学生可今年在船厂购进欧洲最先进的船用蒸汽机,让他们着手学习仿制。如有必要,更可开建一艘两千吨上下的全铁船身蒸汽货轮,为他们积累造船经验……如此不惜工本的培养他们,五六年之内他们也许便可积累足够的经验,独立设计战舰也许还做不到,但按照图纸建造战舰应该不成问题……”

    魏瀚字季潜,他们几个人在瑟堡造船工程学校和土伦海军造船厂除了学习造船之外,重点便是舰用轮机机制造,当然在洋枪炮和金属冶炼方面也有所涉及福建船政局也是有自己的枪炮军火工厂的,就在去年启动的船政学堂第二届九名出洋留学生中,李芳荣学习的便是枪炮,王福昌则是专‘门’学习硝‘药’,倒是学习战舰驾驶的才不过两人,至于轮机制造的更是只有一名。

    福建船政的留学活动不同于王伯良他们这些留美幼童,也许是因为造舰工业的特殊‘性’,使得船政学堂的留学行动一直持续到清末。当然就王伯良知道的比较清楚的自然是正规意义上的四次出洋留学行动,只不过这四次留学行动从光绪三年(1877年)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三年,前后二十年派出不到八十人。

    福建船政的留学活动也就是因为第一批出的那几个主力舰管带和严复而名声大噪,其余的三次留学活动也与留美幼童差不多,不被后人所熟知。毕竟船政学堂严格算起来是一所培养海军人才‘性’质的军校,自然便与军事息息相关,这和被“散养”的留美幼童完全不同,除了除了严复这么一个“另类”之外,其学生绝大多数的成就都是与军事有关,而中国的航空亦是由船政学生而起巴‘玉’藻、王助等人在早期航空史上都是有名有姓的。

    “你倒是真不客气!”周馥笑着应道:“这件事心田还是先拟个名单,中堂大人至少在一个月之内是顾不上此事了,等眼下的事情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中堂大人自会酌情办理。只是有些人诸如魏瀚怕是不能来天津,召民执掌船政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抽’掉的人一多,他那边的脸面也便不好看了……”

    召民便是福建船政大臣黎兆棠的字,他是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三甲第二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咸丰六年的进士中虽不是癸未科和丁未科那样的“响榜”,却也绝不是什么“哑榜”丙辰科的状元老大便是现任工部尚书,刚刚充任军机大臣的翁同,这可是作为“帝师”的存在,而当年一同与他在毓庆宫授读皇帝的夏同善同样也是丙辰科进士,更有同榜进士谭钟麟今年刚好升任陕甘总督。

    黎兆棠也是李鸿章幕府出身,与周馥不同的是他有进士功名在身,在官场进阶远比没有科举出身的幕府同僚要容易的多。对于这种幕僚,李鸿章视其为政治上的盟友身上有了进士功名,在官场上若是有人帮衬一把升官速度会非常快,今日幕僚说不准明日便是与自己等同存在。

    黎兆棠这一科进士,诸多同年除了诸如潘祖同、孙毓汶这样的倒霉蛋,发展的都极为顺利,翁同、谭钟麟和夏同善更是出类拔萃之辈。对于“响榜”出身的李鸿章而言,有着强力同年帮衬,对于官场上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好处自然体会甚深在周馥丁忧期间,黎兆棠便出任津海关道,直隶按察使、布政使,直到现在的福建船政大臣,这是李鸿章掌握福建船政局的关键人物,正是因为他入住船政局,左宗棠才彻底和船政局对立。

    虽说上面有威风凛凛的左老头打压着,黎兆棠也不是什么人人拿捏的软柿子。就王伯良与之通信数次的感觉而言,黎兆棠真是传闻中的‘性’格廉悍,治事干练之人,听说黎兆棠的夫人好像还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

    对于这样的八卦,王伯良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确认,不过他倒是知道这位船政大臣在后世有个颇为出名的段子。据说黎兆棠归隐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分别给他赐了一块匾额,所以黎氏宗祠不同于其他中国宗祠之处宗祠中建亭,这个亭子中放的便是皇帝赐给他的牌匾,只要他站在这个亭子里,就算他犯法,除非皇帝或是带着皇帝的信物之外,谁也不能抓他……

    王伯良并未见过黎兆棠,除了知道此人作风凛然之外,也知道他的身体并不算好,李鸿章打算推动裴萌森出任船政大臣以接替黎兆棠。这事儿已经运作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老李马上要面临丁忧的局面,王伯良估计这么重要的位置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

    “此事对于学生而言至关紧要,学生也知道船政局正在全力建造开济舰,自然不会坏了黎大人的正事。以常规战舰建造周期而言,这样一艘开济舰差不多在明年初便可下水,然后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舾装试航……这段时间学生也要忙于船厂基础建设,等开济舰差不多完工的时候,学生的船厂也有了一定的模样,他们到来正是时候……”

    黎兆棠担任福建船政大臣的重要任务,便是开始生产铁木合构的巡洋舰,也就是国内洋务派们口中常常提及的巡海快船。福建船政局对于建造巡洋舰的计划早就开始酝酿了,黎兆棠的前任吴赞诚在刚刚接任船政大臣之后便根据李鸿章的建议委托日意格在法国地中海船厂购买一千匹马力的巡海快船图纸。

    这份图纸经过法国工程师的核覆之后,逐步改成了两千四百匹马力的动力,船政局出资三千一百两白银购买了这份图纸。其实这份图纸从光绪二年便着手购买,法国工程师的核覆和改动之后,光绪五年正式成‘交’并且在当年便寄回了国内,但船政局的经费拮据在去年年底才开始施工,这便是开济舰的由来。

    福建船政局从左宗棠至沈葆桢再到丁日昌、吴赞诚,直至今日黎兆棠,派系的矛盾一直纠缠着这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主导权从光绪初年便开始从以湘系代表的左宗棠和沈葆桢手中逐渐转移到淮系手中。莫不说丁日昌、吴赞诚和黎兆棠三人本身就是带有李鸿章强烈的个人印记,就是沈葆桢因为造船理念、国防经费支出与政治走向的看法与左宗棠逐步渐行渐远,昔日亲密同盟的两人到了最后竟然决裂。

    正是因为福建船政局的大权旁落淮系,左宗棠这位昔日的“船政之父”居然戏剧化的成为福建船政局最大的敌人。王伯良知道,这艘正在船台上建造的开济舰所带来的麻烦不过才是刚刚开始而已,左宗棠还要围绕这艘巡洋舰做出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文章,所引发的后果直到左宗棠去世还在发酵当中。

    周馥摇头笑道:“即便如此,老夫以为心田你所要的人也不可能全部从福建船政局调到大沽船厂,毕竟这些人是马尾船厂的根基,最多调来十数人已是不易!”

    “夫子,学生倒是没有这么如此奢望,只求中堂大人和夫子能够在一年多之后船厂有了模样切莫忘记此事便可!”王伯良笑着说道:“不过学生还是要建议中堂大人,在北洋水师舰艇采购中,小型舰艇的采购还是多慎重些,毕竟小型舰艇诸如鱼雷艇之类学生船厂所能够生产的未必就比洋人差,中堂大人还需耐得住‘性’子……”

    “那还是等心田的鱼雷艇捐上来看看如何再说吧!”周馥淡淡的笑道。

    王伯良从旁打趣道:“学生捐建战舰可是一下子几十万两出去,能不能回本还是要看这些鱼雷艇、炮舰的,中堂大人切莫赖账……”

    王伯良心中很清楚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