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第一战役(上)  中日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八章,第一战役(上) (第1/3页)

    近四万部队目前全部埋伏在两江道内的山区中,其中包括韩国的八千名所谓的志愿军。

    李赞卜拟订的计划非常简单, 一路沿中朝边境线,去延社,然后直扑清津,相应的另外一队则过咸镜山脉直扑甫上,击敌人可能的援军,延社距清津一百三十公里以上,而甫上距离镜城只有6多公里。两方面行军的路线8%在山区,可以有效的防止敌人的机械化兵团的追击,同时有利于化整为零。

    为了不让那些韩**队与自己搀和,李赞卜建议他们在自己的一个旅的配合下去甫上附近截击日本援军,而自己则率领主力进攻清津,原本以为韩国指挥官一定会反驳这个计划,可是让李赞卜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显然和对方不谋而合了,显然那个大学生准将也希望能摆脱他的束缚,独自完成任务。

    最大的矛盾解决了,李赞卜自然将目光着眼在自己的目标清津,至少在他看来,虽然不一定能拿的下清津,但是起码以自己的兵力可以重创对方。

    ……“应该说,朝鲜指挥部在拟订清津战役计划时,有很大的进步,一直以来,朝鲜陆军深受中国与前苏联的机械化部队的影响,尤其在朝韩战争期间,金日成凭借苏联援助的5辆T-34成功的击溃韩国部队,更是为陆军的建设定下了某种意义上的基调,尤其是在镜城战役中,这种思想更是成为拟订作战计划的主流。

    应该说朝鲜的地面部队还是有相当的优势的,在朝韩对峙时期,朝鲜拥有,主战坦克35辆,装甲车25辆,牵引炮35门,自行火炮44门,多管火箭炮25门,迫击炮75门,高炮万门。而在镜城战役中,朝鲜更是投入了两个全机械化旅,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在日本优势的空地一体化攻击下,朝鲜军队损失惨重,战果却小的可怜。

    当初我们曾经提到过,日本的装甲部队作战思想仍然游离于美国的小集群非线性作战和传统的大集群作战之间,尤其受到美国的小集群作战方式影响甚重,而这一特点在镜城战役中发挥的特别完善。

    小规模的坦克战中,在步兵反坦克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