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论大道而揽大贤 (第1/3页)
荀况,是赵国人,当世之人也叫他为荀子、荀卿;他是赵括这个时代最有名的学问家、师长之辈。他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被齐人称为“最为老师”――甚至是现在赵国女主威太后,都曾听过这位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老师”讲学,作过他的“女弟子”。
“原来您就是当世大儒,荀子老师啊!”赵括虽然没有如威太后那般亲听亲见过荀子的讲学,向他讨教过学问,却是拜读过他很多著作;在赵括的心中早就把荀子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大儒……呵呵,老夫在此效法道家‘大隐,隐于市’之说,以道人方士之法,给人算命,讨点盘缠充作路资……却还被大公子、马服君说成了儒生,原来还有人知道老夫是个儒生啊!”荀子看着毕恭毕敬,行以师生之礼的赵括,不由地感叹道;同时他的喉咙间,迸发了沧桑而无奈的笑来――赵括还不知荀子正是因为讲学之时,与齐国的众多儒生斗嘴负气,这才辞了祭酒之职,回到赵国故乡来。
荀子早年在齐鲁之地,学得的确是儒学;可是后来,他又学习了儒家的“死对头”――道家的学问;他自觉学成之后,更又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成为以儒家思想为其学说之本的一代宗师。他因自视为孔子的继承者,视维护儒家的传统为己任,痛斥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等后世将大行其道的改良派更批评多多――这一切,终于使他成了齐地儒生们的众矢之的……
“不,不……老师,学生说错了,诸子各派之学之说均有长短,而老师却是采纳诸子之学,又进行批判和比较之、思考之,从而得出自家一说――这才是老师之说的精华所在!而老师的‘算命’之术与其说是占卜,不如说是以天下大势,论人家小事――这不是正是老师的‘天人’之说吗?”赵括听荀子笑得异样,于是改了改口,继续盛赞他的“老师”。
荀子听完赵括之赞,并没有高兴起来,反而苍凉道:“兼容并包,扬长避短,才是治学之道――可是那些自以为贤明圣人的腐儒们就是想不通这一点,把别家之说当成了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可笑,可悲啊!”
“学生看老师之是有悲,而无笑啊――不如效以道家之法,调和心境!”赵括虽知荀子是当下最有名望的学者,不可能连这个道理也想不到,却还是无用地对荀子好言劝说道。
“马服子说得是啊,老夫还是不如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