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名臣李斯初展露(中) (第2/3页)
耍嘴皮子,被赵括戳穿之后,又腆着脸,死乞白咧地拜到荀子门下为徒的事情。
“的确,我是有这方面的考量,有心冷落他一下子,算是对他地当初乱使心眼的处罚吧!不过我想他正是知错了,所以才会热向我荐人献策,只是到现在,怎么又没有动静了。 ”赵括也不点出缭子自己的丑事儿,而是顺着他的想法附和一句,要引同样是个“阴谋论者”的缭子说出他对李斯的心思的推测。
虽说李斯在自己的手中可是把既能伤人,又可害己的双刃剑,可是这样一把剑放在自己的手上,总比放在别人地手上要更让人安心一点吧――赵括可不想因为自己对李斯地怠慢而使他心生二志,让他这只已经煮进自家锅中,就等下口的肥鸭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飞到了别家餐桌之前。
“没有动静,便是有大动静――李斯兄师这是在向你这个当红的边郡长官抗议呢。 其实大公子你重用了他荐来的那个商人吕不韦,其实就是在重用他本人了,这个意思他自然是知道的。 可是你对他献上的种种治郡之策,多半是束之高阁,弃而不用――这对一个谋臣策士来说,可是凉心冷肚的大处罚啊!”同样是以赵括策士自居的缭子最是知道与他同职的李斯的立场:“重用荐人,而轻荐人之人所献之策,这可是如给咱们眼心不少,好瞎琢磨的李师兄在大冬天里泼上了一盆冰水啊!看来最‘阴险’的人物可正是您这个睚眦必报的大公子师兄啰!”
听完缭子分析李斯地想法,赵括心中只有大叫冤枉。 他要观察李斯是不是甘心在他手下做事是真,可是真要说要怎么用计设法的收服李斯之心,这样真是缭子无端的臆测。
赵括知道李斯不同于一心为国的庞援、李牧,不同于重情重义的秦开、李同,不是能以官禄收卖的吕不韦,也以情牵绊的缭子;赵括知道李斯是有野心地人,他的野心就是施展自己地政治抱负――将从荀子的稷下学派发展而来的外孺内法之道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 他与赵括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李斯师兄所要的,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与所学之道的场所。 而我那马服县丞地场面是太小了一点……看来,是要给他谋个出路了……”赵括算是明白李斯又在与他耍招数了。 李斯这是以退为进,以不争而求争,用无声的方式向赵括表达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夙愿。
“可不是吗?李斯师兄厉害啊,可不像咱们,傻乎乎的跳到阵前争功,最后屁股腚子上还中了那么一箭……”缭子半是自叹不如。 半是嫉妒地向赵括说着,同时还把自己“因公受伤,理因得赏”的私货,捎带着抛到赵括跟前。
“给咱们这位志大才也大的师兄找点子事来做呢?”赵括明知缭子的意思,却故意视而不见,一面与缭子逗趣,一面思考着是否让李斯完成斡旋于赵廷于边郡之间的大任。
新胜之后地种种边郡政务有不少要与赵廷商议之后才能最终敲打――就算是放下这些要紧之事暂时不论,从长远上看。 边郡与赵廷之间确实需要一个中间环节,来迅速沟通讯息,或是在双方沟通不便之时,起到缓冲调和的作用。
因为受限于当时的交通状况,从邯郸与代城之间的信息往来相当不便,一来一去。 就算是顺利也是时天半月之事,要是碰上风雪阻隔,那一封信函就算是送上一月,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现在在代城还算是方便的――毕竟赵国在代郡一带已经经营了百年时间,可是因为随着边郡地扩张,要想有效地管理新占令的土地,开发出新的郡县,就不能再把边地的政治中心设在相对来说太过于东面的代城;赵括有意把自己的主官幕府重新设在雁门――可是这样一来,原本就不怎么方便的信息往来问题一下子就变得更为凸出起来。
“让咱们的县丞大人充当我这幕府与赵廷之间的桥梁……你看如何?”赵括心中已经拿定了大略方向,可是还是向好耍点阴谋诡计的缭子咨询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