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导游人员与导游服务(6) (第3/3页)
场反映出来的总体特征就是旅游需求的规模释放,造成节假日旅游的“井喷”现象,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目前,已经有20多个省、市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这一个战略目标,并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落实。
(二)旅游产业初具规膜,部门(行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升级正在进行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旅游产业的行、游、住、食、购、娱等要各素都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力发展。
旅游的第一要素“行”一交通运输业得到空前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航空、铁路、公路运输以各种形式增加运能运力,开通旅游包机、专列、专车。2005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县道、乡道里程达到147.57万公里,占全国新增公路里程的85.4%,全国公路密度为20.1公里1100平方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81%,通公路的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94.30奋,还有75个乡镇和3842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2006年1月-10月,全国公路货运量达到116.8亿吨,公路旅客运输量达到152.4亿人次,公路建设投资达到4869.9亿元。
“游”的要素中,中国旅游业顺应国际市场潮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加工,重新组合,文化包装,尤其各地利用各种旅游事件开发出了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从1992年首次举办友好观光旅游活动年开始,到每年一个主题的山乡风光游、文物古迹游、民俗风情游、度假休闲游、中国旅游年、华夏城乡游、生态环境游、神州世纪游、体育健身游、民间艺术游等。这些活动使中国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一个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形象,又很好地创造和引导了旅游消费。
“住”的要素更是发展迅速,接待能力充足,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中华美食享誉世界,各地区在开发富于民族特色的家乡菜点同时,不断创新,推出新八大菜系和亚、欧、美洲的各式饮食。
全国生产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厂家数千产品30多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销售网络遍布各景点、饭店。
娱乐活动从民族歌舞、杂技、大型娱乐场馆、歌舞厅到高尔夫球、保龄球、沙狐球、蹦极、溜冰等等,使游客的娱乐活动极为丰富。
从近两年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观察,旅游业的这些要素配置基本合理,在结构整合上符合经济和效益原则,人世的冲击使得政府和各要素相应的企业为增加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而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开发与营销等方面不断按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提高和完善自我,加速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得旅游产业逐步升级。
(三)旅游产品结构渐趋优化,产业区域结构更加合理我国的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的发展比较成熟。
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探亲访友旅游等一大批传统旅游项目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据2001年度国家旅游局的有关统计,无论入境游、出境游和国内游、这些以观光游览为代表的传统项目仍占主导地位,只是在内容上要求参与性,丰富性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但是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新市场,大众旅游消费张扬个性时代的来临迫使旅游产品向多样化发展。如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漂泊旅游、体育健身旅游、修学旅游等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结构的旅游者的多元化、多样性需求。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旅游业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经济欠发达的广大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由于受经济条件、人才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造成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东西差异。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十五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旅游是西部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产业。所以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在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优势下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西部具备的资源优势已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并且西部的这些产品优势从产品规划设计伊始便打破传统的空间观念,把过去按行政区划分布的旅游资源依据旅游产品自身的规律进行开发利用,如云、贵、川、藏2002年5月28日在拉萨举行政府高层会议决定投资800亿联手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将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9个地市州合而为一进行经营运作。西北五省在“丝绸之路”游这个产品的挖潜,整合中同样进行着跨区域的自发联合。这样,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差距渐趋缩小,布局会日益优化合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