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导游规范化服务流程五(2)  重生在港小小巡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8章 导游规范化服务流程五(2) (第1/3页)

    华山是五岳中的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的城南。大约在距今7000万年时,那时还没有人类,我国境内的地壳运动非常剧烈,使得华山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断层线,华山北面的渭河平原,包括华阴市在内断裂下降,华山南侧也断裂下降到深达500米的鸿沟,唯独中间的华山却断裂上升。同时华山的东西两侧,又受到流水的剧烈切割,使得华山像切豆腐块儿似的整体上升。这在地质学上叫做断块上升或地垒式构造。由于地壳运动时断裂的角度几乎接近90度,使整个华山断裂的角度很大,所以华山到处都显得陡坡。又由于华山断裂上升的幅度很大,达到近千米左右,所以华山使显得更高了。华山的主峰南峰海拔达到2160米,既高又陡,不就是险了吗?

    再如华山内部,主要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五峰簇拥、峰峰如立,正如古人所说的:华山“远而望之若华状。”在古代“华”与“花”字是通用的。这便是为什么叫做“华山”的道理。古人又用“华山如立”这四个字通俗形象地描绘了华山地形的基本特征。

    既然华山如立,登华山就自然艰险了。古人还以“华山自古一条路”来告诫大家,说的是从北到南,共约10公里的路程中,除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到青柯坪是属于峪谷青翠、鸟语花香、溪泉垂挂、风光幽静的地段外,从青柯坪往上直到五峰的所有路段,处处险峻。所以华山的风景总特征主要是”险“了。华山之险,处处存在。然而最险要的莫过于以下的民谣”千尺彤、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上天梯,苍龙岭,码子翻身具危险,长空裁道吓破胆。“因此,游华山要十分注意安全。

    古代生产技术落后,登华山全靠自己手足并用,而且自古华山一条路,艰苦而又危险。当时登华山的就是在华山脚下的玉泉院。玉泉院传说是宋皇佑年间隐士陈博所建,到清乾隆年间又重修。至今在西峰的东下边尚留存陈博的避诏崖;东峰的尽处有三茅洞,洞内有陈博像,洞外有甘露池;在东峰之下有一下棋亭,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这里与陈博下棋,棋败,将华山输给了陈博。所有这些传说都告诉我们一点,华山是道教的洞天,是宋代隐士陈博修炼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沿着第二条登山大道上山,也就是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攻克华山的路径上山。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想据险而居,盘踞华山,我解放军某部战士在当地老乡带领下就是攀北峰而上,控制了北峰的险要处,全歼华山守敌。大家可曾看过电影《智取华山》,就是描写这次战斗的。今天,这里已经有了全封闭式的登山缆车,使我们可以从华山脚下一步登天地进入北峰地区了,但是要登上北峰以及到达其他各个山头,仍需要依靠自己的步行了。有关各个具体的历史典故和传说,到时我再作说明。

    §§§第三节水域风光类景点导游服务要点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是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冰川等的总称,只统称为水体景观,是专指由水体本身或以水为主与其他造景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主要的水体自然景观类型有海洋景观、江河景观、湖泊景观、泉水景观和瀑布景观。水体景观的讲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水体景观兼具旅游资源和生活、经济、生态资源多重作用

    水体景观的生活、经济、生态资源作用尤为明显,它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理实体。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流传“人类源于河流”的说法,这是因为海洋、河流、湖泊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基本生存条件。水流运输功能为人们的出行、信息和物资交流提供了低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另外,自然界中一切固态和液态的物质中,水的热容量是最大的,这一特性对调节气候,绿化美化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这也便是世界上许多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多瑞河、莱茵河、恒河、长江、黄河等流域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缩影的原因。教育和引导游员保护水资源,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让水资源的多种功能长久地保留下去也是导游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水体景观的成因和特点

    讲解水体景观是一定要讲解其成因和特点。比如讲解湖泊时一定要讲解湖泊的成因。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比较宽的天然凹地中蓄积的停滞或缓慢流动的水体。湖泊按成因分:因古代浅海湾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坎封闭而形成的湖泊叫泻湖(如杭州西湖)。因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凹陷盆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叫构造湖(如洞庭湖、都阳湖),其中因断裂下降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叫断层湖,这是最为常见的湖泊(如滇池、再海)。因火山喷发后,火山口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叫火口湖(如白头山天池、台湾日月潭)。因火山喷发时喷发出来的玄武岩流阻塞了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叫火山堪塞湖(如镜泊湖、五大连池)。因原有河道淤塞变高,河水渲泄不畅,而逐步淤积而成的湖泊,叫河成湖(如洪泽湖)。因冰川的刨蚀作用而形成的冰蚀湖、或冰川在消融过程中,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