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导游规范化服务流程五(4) (第1/3页)
所谓“印相”,是诸佛菩萨空手时手的某种凝固定型化的造型(称为印或手印)形象。在佛教教义中手的十指各具代表意义:左手拇、食、中、无名和小指分别代表智、力、愿、方、慧,右手则分别代表禅、进、忍、戒、檀。双手合十为“十度”,即从轮回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架解脱的彼岸之意,故而僧人常双手合十。如左手横放在脚上,右手向上结环形的手印座相为“说法相”。拇指与食指结环是过去佛(燃灯佛)说法,拇指与中指结环为现在佛(释迦牟尼)说法,拇指与无名指结环为未来佛(弥勒)说法。
5.石窟(刻)艺术的欣赏与讲解举例。
一位导游员对敦煌莫高窟的讲解是这样开始的:各位游客,当我们登上北京八达岭的万里长城时,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当我们来到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时,看到那庞大的和真人真马差不多大的数千武士兵马俑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是有气魄的;我们在敦煌莫高窟参观,用一位西方艺术家的话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明白什么是美的地方。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先生辗转万里,去往巴黎,准备向绘画大师毕加索学画。毕加索对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东方人到西方来学画。照我看,东方有极丰富的艺术宝藏,将来绘画的出路是在东方,在中国。”张大千先生听从了毕加索的劝告,返回祖国,前往敦煌莫高窟,潜心揣摩,历时三年,终于成就为一代中国画大师……短短几句话,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了游人对莫高窟的仰慕和兴致。
一位洛阳龙门石窟的导游员在讲解龙门石窟时就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简单概括了石窟总体特征后,花大力气找出重点,讲好重点。他告诉游人中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在其著作《美的历程》中称龙门石窟高17米的卢舍那佛是“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的最高代表”。为什么大佛会获此盛誉呢?他说:
一位西方雕塑家说“康德曾指出,线的艺术要远高于色彩和块面的艺术。”中国学美术的学生是幸运的。比如,西方美院的学生搞素描,为米洛的阿弗洛底特(即“断臂维纳斯”)写生,必须自己先去提炼线条,然后才能描绘出她的姿态。而中国学生则不必,这些诸佛菩萨的线条早经那些无名的大师们十分精粹地提炼出来了。他们只需要照样描画,只需要准确就可以了。省却了多少摸索和练习,留下了更多的潜心思考线条为什么那么走向的时间。比如这尊卢舍那佛,不多的几根线条,就把佛的那种庄严、睿智、亲切、慈祥表达得那么淋漓尽致。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敦煌、云冈、麦积山、到龙门石窟最终完成了它的外来艺术中国化进程。像奉先寺的这尊卢舍那佛,已经不再是云冈佛像那样的瘦骨清相,而是慈祥和蔼的健康丰满形象;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主宰世界的神灵,而是可以亲近可以请求的救世主宰。它既不同于高于人间的魏刻,又不同于不离人间的宋雕,而是不离人间又高于人间,高于人间又接近人间的新的典型。我们在云冈、麦积山感受到的是一种浑厚庄严、宏大深沉的崇高感,佛像让人敬畏和紧张,当然还有崇奉。但在这尊卢舍那佛的跟前,我们感觉到的却是亲切、优美、慈祥,产生一种想要亲近的欲望,这种由天上到人间,从出世到人世,从虚空到实在的转变,正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曲折反映,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佛的形象还原为人的形象,彼岸世界还原为现实世界,这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必然。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已经远去了,那些扭腰、送膀、耸臀、胸部高挺等等都完全排除。结构、线条、装饰以至眼神、笑容都彻底地中国化了。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即漫长的接纳、改造、融合、消化的过程,到龙门奉先寺的这尊卢舍那佛终于最后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中国佛教艺术在这里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哪怕只是为了亲眼看一看这尊佛,来走一趟也是值得的……这种用全力把石窟的重点鑫窟讲好的做法无疑是讲解石窟艺术景点的关键。
重庆大足石刻的景点导游员也用此法讲解大足宝顶山石刻的困觉洞一窟。如:
造像近万尊的大足宝顶山石刻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压卷之作”。许多欧美客人都惊叹它精湛的雕刻艺术,认为直之世界一流大师的作品前都毫无逊色。那么这一窟到底有什么好呢?请各位进洞参观。(进洞后)这一窟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穹隆形,窟高6.02米,长12.13米,宽9.55米,中间主庄为三身佛,两翼各有6尊圆觉菩萨。为什么叫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