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导游规范化服务流程五(4) (第2/3页)
觉洞,就是菩萨们经长期修炼,达到以自觉(自己觉悟)、觉他(能帮助别人觉悟)和觉行圆满,最后在佛前问法,就可以成佛了。中间在释迦佛前躬身请教的就是问佛菩萨。大足五万余尊造像大都采用摩崖岩石刻,采用洞窟形制的屈指可数。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一洞窟的艺术成就。
首先,雕塑家非常善于创造典型环境。请注意,这个洞窟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硬凿出来的。所有的雕刻全是生根石头,与造像背后的岩面紧紧连在一起。为了形成一个大厅而采用了对称列坐的形式,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成为佛说法的场所。
雕塑家调动了许多因素来塑造洞内的神秘感(这是为表现佛教教义所需),使人觉得洞内洞外是两个天地。例如光线,由于门洞不大,再把进门的通道略略加长,洞窟内的光线使显得比外面幽暗一些。当我们由亮到暗刚进洞来,因视觉的不适应,我们只看见洞窟门上明窗的光射向的三身佛和问法菩萨。这样国光线的巧妙利用而一下子突出了主题,这就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的适应,我们就看得越来越清楚,两侧的十二尊圆觉菩萨次第显露出来,这既给我们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又合乎“近佛则明”的佛教教义。由于光线的调动,我们可以循序渐进从容地观赏。由于洞口不大而形成洞窟内外的冬暖夏凉的温差,又合乎“近佛则夏凉冬暖”的说法。洞外的声音为厚重的岩石所阻,洞内显得静谧庄严。稍有响动,穹隆形洞窟内便回音不绝,让人产生佛门清静、梵音缭绕之惑。总之,精妙的设计和开凿烘托出国觉道场这一崇高的主题。
其次,这一洞窟结构复杂,造像众多,但却没有一尊佛像是从外面搬进来的,全部佛像都和三面洞壁的岩石紧紧相连。这样浩大的工程,没有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施工,绝难做到这一点。从雕刻技法来看,本窟几乎是展示雕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线刻、浅浮雕、半浮雕、楼空雕,应有尽有。石质是红砂岩,但12尊圆觉菩萨头上的花冠却雕刻得那么精美绝伦,楼空得四面透光,细处还不到一个小指头。历经800余年还完好如初。至于菩萨的衣饰,更具有强烈的质惑,俨若软缎飘垂。许多客人都情不自禁地惊叹。这是石质的啊,雕刻的刀具可不是画笔,怎么可能刻出这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线条?!就连菩萨前面长长的供案,看上去与木制品毫无二致。(这时通常客人会怀疑,可引导大家去触摸,以调节气氛)。
第三,整个洞窟布局严谨,构思精巧,极善于处理艺术中的各种矛盾。佛和菩萨的背景采用旷野布直,大刀阔斧,展示出山水楼台、飞禽走兽这一芸芸大千世界。背景旷远,人物细腻;花冠精美,面容清秀;几案简朴,衣饰华丽……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雕塑家们在处理形式和内容、主题与表现(技法)、繁复与简约、科学与实用等方面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高度技巧。过去有人说,中国大型的石雕艺术是唐盛宋衰。大足石刻的存在,起码要将此说修改为唐盛宋不衰才合乎历史事实。
此外,这一洞窟的完好率在90%以上,历经800多年,保存这样完好,在全国也不多见。在下雨天,我们在窟内可以听见叮咚水声,但却看不见流水,因为流水流入托钵僧的钵,经他的空心手臂而流入地下了。这种巧妙的手法也显示出匠师们的精湛技艺。
大足宝顶山石刻到圆觉洞就圆满结束了。这穹隆的洞窟无疑给北魏以来的中国大型石窟雕塑艺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把进门洞的一载通道算作一“竖”,洞外的跃狮算作一“点”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大问号了。中国古人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我们为我们的先辈们创造的稀有艺术珍品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该拿什么让我们的后来者感到骄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也必须回答的。这,也许是参观大足宝顶山石刻后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二)道教宫观建筑艺术的讲解要领
讲解的总原则和要求与佛教建筑艺术相近。只需突出道教的有关基本知识和道教建筑自身的特色即可。
首先向游人讲明,道教的建筑称为宫或观,与佛教寺院所供奉神像相比较,其殿堂设置与布局没有那样固定和严格。但它们整体建筑大致相仿,区别在于宫观门前多建有华表,此外宫观院内还建有突出清修成仙意味的园林。
需要讲解的宫观建筑风格的共性常识应包括宫观名称由来和建筑布局特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