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章 甘肃省域特色导游服务(2)  重生在港小小巡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57章 甘肃省域特色导游服务(2) (第1/3页)

    为了推动甘肃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1997年3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甘肃旅游业的决定》,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办,并于2001年将旅游产业列为振兴甘肃经济的五大产业之一,于2002年明确了要在2015年使旅游产业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发展指标的确立、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的产业布局由东到西转移进程的开始为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国家已明确了将旅游产业这个波及效应强的产业作为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的先锋,并每年都拿出20亿左右的国债资金来支持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飞速发展的经济基础条件、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强势的产业政策支持将使得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二、产业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但就产业发展的总体在横向上进行比较,在迅猛发展的全国旅游业中,甘肃旅游业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产业发展理念滞后、政府支持乏力、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资金缺乏、交通制约等仍然是甘肃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理念滞后

    旅游作为朝阳、外向型、满足人们求新求异体验的产业应采取开放的姿态全面开发,但甘肃地处西部内陆,思想解放难度大。第一、二产业对GDP增长和税收的贡献比例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直接造成了政府决策者在产业结构思想上过分重视农业和工业,轻视第三产业,因而束缚了旅游业的开放、开发。即使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甘肃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过分的依赖于莫高窟等少数旅游景点的发展,区域旅游产业的网络发展是基于其原生动力而进行的,并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系统化发展理念,网络布局仅仅是初步形成,各自特色也是刚刚凸现,但是网络内各旅游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还非常缺乏,旅游产品过分单一,仍没有形成多元立体互动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二)现有的旅游产业结构亟待改善

    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在甘肃旅游产业的部门结构中,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产品比重过大,而游、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产品的比重过小;就地域结构而言,还没有形成全省各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整体发展格局,省域范围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别过大。可西武戚、张掖、嘉峪关、敦煌发展迅猛,河东天水、平凉、庆阳发展缓慢);就所有制结构而言,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的等同于政府技资型,旅游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的营销推广还是游乐项目的开发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的投入乏力,旅游产业融资手段单一。

    (三)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整个”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接待和创汇均以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速度超前发展,但省内交通条件相对滞后。进入旅游高峰季节,航空运力严重不足,航班变动随意性较大,敦煌机场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嘉峪关机场亟待改造;铁路交通虽有改善,但主要旅游城市卧票配额少,停靠车站和到站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合理;公路交通主要是旅游车辆普遍老化,无力更新,大多数故障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有些主要景点的公路建设速度慢,路面质量差,游客旅行条件艰苦。配套服务跟不上也制约了旅游业发展,许多景点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需要,一到旺季就造成新的矛盾。2001年”五一“长假敦煌市就出现了游客元车坐、元店住的被动局面。

    (四)旅游产业的对外宣传不够,宣传手段单一

    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不可转移的服务产品,产品信息的传播具有间接性,通过广告有效的传播信息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四川、宁夏等地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进行的有效的旅游营销,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美誉度。但是甘肃旅游产业的对外营销缺乏统一、科学的旅游产业形象,缺乏有效的对外营销。

    (五)产业需要升级换代

    甘肃旅游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出租汽车、酒店、会议等行业的硬件或软件服务质量亟待提升。不仅如此,服务质量的提升还面临旅游中心城市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认识的转变问题。城市旅游服务是一项复杂而开放的服务链系统,其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社会各系统的综合协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城市社会任务。总之,在快速发展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各地区吸引物建设和管理的协调、会议会展及休闲与旅游的协调、文化商贸与旅游的协调、城市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与长期维持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系统完善,产业要求必须按照”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