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甘肃省域特色导游服务(2) (第2/3页)
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进行产业运作,实现旅游产业升级换代。
(六)区域旅游协作和联动还没有更为实质性的、自觉的深度作为
甘肃在区域旅游协作和联动市场上,旅游品牌度偏低,号召力弱,有逐渐陷入西北旅游谷地的困境,虽然地处坐中四联的区位,却不能扮演”武林盟主“的角色。进入全国、国际市场的通达性较差。
当前,国际、国内旅游对线路和产品要求提高,优秀的精品景区组合、良好的交通和行程安排、完善的旅游服务是旅游服务型产品的必备条件。甘肃距离这些要求还有相当距离。甘肃旅游业的远程市场观光产品仍占主导地位,近中程市场体闲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产品最有明显增加,但仍不能形成产业优势产品,无法创造增加值。在甘肃走向国际化、产品结构转向休闲度假型和个性菜单式的多元需求阶段,提升服务质量标准1并达到国际水平则是一个必然要求。以这一标准进行考量,品质、品位、品牌、个性化的产品转型要求挑战巨大。
旅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第二节甘肃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征
一、甘肃重点旅游资源分析
(一)分类分析
按重点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厅19872-2003)进行分类。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涉及建筑与设施、地文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和人文景观6个主类,18个亚类,共计116处,按主类、亚类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缺少了两个主类即天象与气候景观及旅游商品,是因为分类标准针对单体旅游资源(景点)比较准确和明晰,本次研究的重点旅游资师、基本为复合型的资源(景区),一个景区涉及了多种资源,分类时依主要性状分类,如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避暑气候地多在林区,分类时按生物景观对待,香包等优秀的旅游商品按人文活动民俗来统计。调查研究表明,甘肃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资源丰富,资源的聚集程度较高。
资料来源:国家开发银行支援贷款、西部开发重点项目《甘肃省重点旅蒋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
按照旅游资源的倾向性,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方面对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以人文景观为主,占56.1%,自然景观为辅,占43.9%。进一步具体分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可以得出建筑与设施和生物景观两主类是甘肃省旅游资源重中之重,总计93处,占重点旅游资源的75.6%。同时,也是甘肃省旅游资源特色最显著的载体,尤以石窟名扬国内外。各主类的亚类中,它们的贡献率也各不相同。以森林公园为具体表现的树术基本类型就占生物景观80.64%,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和综合人文旅游地占了建筑与设施的76.66%,数量多,规模大。
二、甘肃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一)人文重点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特色鲜明,在西部及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甘肃省人文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人文资源的垄断性、原真性、独特性比较强。甘肃省历史上遗留下的古建筑、古墓群、文物古迹,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深深留下了历史的烙印。诸如大地湾闪耀着八千年前的文明,敦煌莫高窟映射着佛教传人甘肃传人中原的历史,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文字与汉文字对照的珍本字典,武威白塔寺铭刻着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旅游价值极高。源远流长的宗教圣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甘肃省的重点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二是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自然环境基础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性和不可替代性。甘肃省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具备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二是人文资源丰富,品位高。在甘肃省的116处重点旅游资源中,人文旅游资源涉及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古代陵墓、古代城市、宗教遗存、古代文学艺术、古代风俗和罕见的历史活动遗址,可谓资源丰富多彩。而世界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2处,品位高,旅游价值大,极具吸引力,最为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和嘉峪关关城,是中国旅游的著名品牌。四是民族民俗风情古朴醇厚,内容广泛,节日众多,异彩纷呈。其神秘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极具开发性、表演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显示出民族文化、传统风俗和民族艺术的奇光异彩。五是在人文景观中,以建筑与设施的规模和特色突出,计59处,其中石窟11处,城堡6处,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5处,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9处,园林游葱、区域3处,水库、砖壁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