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节 钢铁  万历新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三十二节 钢铁 (第3/3页)

发展,高炉炼铁技术也有四项重大改进,为其后高炉逐步大型化和趋于完善奠定了基础。焦炭的应用:由于炼铁用木炭要大量破坏森林,人们开始寻求用煤作燃料,但使用原煤在高炉内容易结焦和产生粉末,给冶炼带来很大困难,一七五三年英国人吉尔比发明了一种得到焦炭的方法。以焦炭作燃料符合高炉冶炼要求,从而使生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用蒸汽鼓风机送风: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和俄国人分别以蒸汽机驱动鼓风机为高炉鼓风,从而促进了十八世纪末高炉生铁产量的迅速增长,并为高炉大型化创造了条件。预热鼓风:一八二八年苏格兰开始以热风炉给高炉预热鼓风,取得明显效果,推动了苏格兰高炉在十年间全部装备了热风炉。早期使用的是铸铁管换热式热风炉,加热空气的温度不超过四百度,一八五七年发明蓄热式热风炉后,风温急剧升高,促使燃料消耗大幅度下降,使高炉冶炼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炉煤气的利用和封闭炉,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匠、军籍若想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身隶匠、军籍是不得应试跻于士流的。所以大多的匠人们都是子承父业的,不过自从嘉靖四十一年后开始实行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这样,轮班匠实际名存实亡,身隶匠籍者可自由从事工商业,人身束缚大为削弱。

    虽然有了这种轮班匠和以银雇工,但是匠人的身份地位依然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的,所以也就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手工艺术及科学研究的动力,大家都想着靠些文章清词来博些名声。这种轻视实践的社会现象,最终是导致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全面的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西方的科技一日千里的蓬勃发展时,在遥远而古老的东方,他们却是只知道吟诗作赋,歌曲舞乐。

    看来也是只能一点点的改变了,最少要让自己身边的人知道“奇淫弄巧”的好处。林洲让赵士祯把大家都安排在一间大房子中,召开了在王恭厂历史中留下了浓重一笔的第一次“大工匠会议”。

    在会上林洲详细的讲解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最接近这个时代的冶金方面的知识,制定了今后钢铁冶炼方面的重点研发和改进的方向,并让大家畅所欲言的谈谈每个人对于技术上、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几乎就是跟后世的恳谈会一样。关键的是在这次的会上做出了一项几乎影响了整个大明今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决定:发明奖励制。

    这个会议注定是要被载入科技史册上的,在林洲和赵士祯等人的协商下,王恭厂成立了五个科技攻关小组,分别负责焦炭的大规模制备、大型及超大型水力鼓风机、高温耐火材料、新型高炉构造和矿石筛选。由大明帝国皇帝林洲即万历皇帝亲任组长,负责总体的指导,赵士祯、王实甫、高云清、孙尚恒、马林和等人任副组长,主要是负责各个攻关小组的具体的工作,并由赵士祯统一来筹划安排。林洲从自己紧张的内库中拿出了十万两银子,拨付王恭厂用来研发新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人才奖励。xh211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