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节 科道言官 (第2/3页)
坚决扳倒张居正,还我大明一片净土”
“皇上不批的话,明天我们就去午门跪谏”不知是谁喉出了一嗓子,顿时惹得大家是一片的附和之声。
“对,我们明天都去,让天下人看看我们大明的诤臣还是有骨气的。”
“对,我们都去,一定要让皇帝处理.......”
“明天我们发动朝臣,再来一次夺情跪谏”
就这样,带着各种不明的政治利益和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关节,三十余位监察御史、科道言官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决定用他们的行动来逼迫皇帝对这件事情做出处理。
要说这大明朝的景象,有太多的诡异和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像是一帮七八品的小官们,竟然也是一窝蜂的想要扳倒堂堂内阁一把手,内阁首辅,这景象委时的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就像是现代的县长要把国务院的总理赶下台一样的不可思议,但是这种事情确实在大明朝发生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事情发生呢这要不得不从御史言官制度说起:
御史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十分重要的一项制度,在中央与地方政治体系中一直处于比较特殊的位置。从西汉时代,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将军就是代表国家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和军事系统的关员首领。到明朝这个时候,强大的君权不允许相权的制衡,常常利用御史言官们来牵制行政官员。于是监察系统的体系也就更加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御史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环节。
既然叫作御史,顾名思义,应该就是代表皇帝的使节。御史们有权直接向皇帝上疏,弹劾也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武器。皇帝也正是通过御史的弹劾来调节官员之间的权力制衡,以保证王朝的稳定。不过这些都是指正常的情况下。事实上,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那么参与纷争的人不肯定要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制度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那么,这种正常就会被打破。
明朝之前的宋朝,是一个孱弱的文人政府,在被元朝灭亡之后,这些文人又跑到新的主子面前讨好。于是,御史制度被元朝的皇帝们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控制汉人的重要工具。明朝建立后,首先是不允许宰相来主导朝廷政治走向,而元朝留下的文官们,也大多被太祖、成祖两代皇帝杀得差不多了。那么明朝自己的文人们为了标榜自己与宋朝文人的不同,开创了一个新局面,那就是弹劾一切当权者,甚至包括皇帝
宋朝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所以明朝人实际上危机意识是比较重的,从对待外族的政策上就可以看出来。在内部,也是一样。文官们既然没有机会成为权倾天下的宰相,他们做到这一点甚至比太监更困难那么就要青史留名。弹劾当权者就成了御史言官们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同时,明朝的文官势力是很强的。全国有两万名以上的文官,而京官就有两百多人,这还不算更加庞大的“吏员”队伍。皇帝不可能都认识,更不可能都记得住。要让皇帝知道自己就需要出名,圣眷之下青云直上实际上是每一个文官的梦想。可是这就让许多没有获得皇帝垂青的同僚十分嫉妒,于是在文官之间混出名声则甚至比让皇帝人似乎更加重要,将优先获得举荐、提升的机会。出于这些原因,没有机会做出政绩,实际上往往也没有做出政绩的能力的言官们,就每天红着眼睛,盯着所有当权的、曾经当权的或者将要当权的大臣。弹劾他们自己就是不屈的,如果能够弹劾皇帝那就是传说中敢言直谏、赤胆忠心了。
这之中又有许多为了不同的目的而当上这御史言官的,通常情况下分为三种:一是心怀理想,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的清贫的人,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的激励下,这些科道言官、六科给事都恪守为君为国为民的基本原则,直言谏诤,所谓“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虽也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于社会还是有益的。不过此类人等是在是少的可怜。
二是家中有钱不以御史言官们的俸禄而生存的人,他们不会为生活而操心于是他们就有了新的目的----为名。于是这部分人就把目光定在了朝中大臣的身上了,要知道有明一朝,文人士大夫皆是以弹劾大臣,甚至是皇帝而为荣的。要是能在自己的手里扳倒一个一品的大员,就必定会在天下士人面前扬名立万,无论是走到哪里皆是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的。
三是那些家有薄财而又官场失了门路,不得已做了这劳什子得罪人的差事的。这些人基本上只会顺大溜,人云亦云的跟在别人的后面凑个热闹。
在此三类人之中尤其是以第二种人最可恨,他们为了能够出名,简直是无所不用其及的。比如说今天到场的江东之,和那个日后在真实的历史上名扬官场的李植,就是属于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