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四十九节 局势 (第1/3页)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四十九节局势
北京张府
张居正在北京的宅子在铁狮子胡同,算不上是一个黄金地段和交通便利的所在,对于一个庞大帝国事实上的宰相而言委实的有些寒酸了。三进的大院加上一个大大的花园,总共只有九十九间房间的府邸在京城之中也只是中等的水平,要知道整个北京城中有多少的王公贵戚们都是亭宇楼阁数不胜数。
十月的天气渐渐的有了些凉意,酷暑刚刚消散没有多久。对于已经大病初愈的帝国宰相张居正来说,这样的天气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再次的病倒了。这对于这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实在是个悲剧。现在整个国家的财政状况正在慢慢的开始好转起来,受益于年初开始的清查田亩的政策,到现在为止仅仅是夏秋两季的财赋就已经高达五百多万两银子。足以补充以前多年朝廷所亏欠的银子了,虽然现在的朝廷财政依然颇为艰难,但是也是慢慢的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着。
今天的张府显得格外的热闹,朱红的大门敞开着,不时得有些红衣皂靴、绯红酱服的人员进来。门口的接待家丁们也是笑颜常开,如同酒肆中的那些店小二般迎接各方来客。
张府今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日子,对于刚刚大病初愈的张居正来说像这样的迎来送往的应酬,也是他极力所避免的。可是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官场也是同样适用的。对于那些极力钻营赴会的官员们,作为已经是位极人臣的张居正来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毕竟有许多的事情并不是要这个内阁首辅亲自来办的,最终还是要靠这些手下的官员们来处理,所以也是不太好太过的不近人情。否则免不了的被同僚们讥讽一番什么“嚣张跋扈”、“刚愎自用”之类的不利于团结的言辞,再说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就是更要团结身边的这些人了。
这也是那些官场中消息灵通人士的反应迅速罢了,在刚结束的部堂高官廷会上已经就整合、扩大都察院的规模和职权作出了一致的决策,而且还是有皇帝亲自拟定的时间表。这对于那些原本就与这个司院不太对付的文武百官们,心里更是惶恐了起来,他们担心原来就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御史们更加的肆无忌惮起来。在以前,那些都察院的各位御史就已经弄得整个朝廷上下鸡飞狗跳了,这要是让他们壮大了起来还不得搞得朝廷上下更加的混乱起来。这以后的文武官员们的日子就更别想好过了,怀着无限的希望那些不明就里的官员们就都找上的百官之首的内阁大臣家里来了。
“呵呵,什么风把袁大人吹到寒舍来了”,客厅中响起了张居正浑厚有力的声音,一点也不像是刚刚病愈的样子。
“叔大,咱们之间就不用如此的客套了吧老夫今天来到你这里只是为了那都察院革政一事,也就饶不得弯子了”来人冲着张居正一抱拳说道。
“难道景明兄也是这么的不明事理的吗”张居正深知来人之意,只是纳闷浸淫官场几四十余载的袁应枚尽然对于皇帝改革院事如此的木讷,不明白皇上此种举动的深刻含义出来。
“噢难道皇上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不成,要知道现在京城官场上满是对于都察院权涨一事的批驳,要不是你们这些部堂上司的不表态,说不得那些人也是早就要到皇上面前去打官司了。”对于张居正的责问,袁应枚也是不知该如何作答。
要是放在以前,也许依照袁应枚的脾气早就煽动着那些对这事不满地官员们闹将起来了,不过此时的袁应枚仍是忘不了二十五年前的那件事,经此打击后他也在不负当年意气风发、颐指江山的豪情了。二十五年前,也就是嘉靖三十六年,那一年正是因为自己的恩师---兵部尚书杨继盛被奸相严嵩陷害而死的年份。也是从那时起袁应枚才是真正的懂得了官场斗争的残酷性,掩藏住了仇恨知道严党的倒台。本来欲辞官回乡的袁应枚意外的得到了徐阶的赏识,在盛情挽留下继续的在官场上呆着,起官职大小也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不停的变化着。看淡了三朝的各种党争,也是对于老师的寄托不得不在京师照顾他的后人才继续的留在官场上。不过确是和当朝首辅张居正走的很近,也是因为两家几乎是隔着一条街巷的缘故。加上张居正也是十分的看重袁应枚的人品,私下里的交情也是非同一般。
“还是坐下来说吧,这件事情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的。”
“哦,难道还有什么内情不成”对于张居正话语里的意思,袁应枚也是感到好奇,心里不停的琢磨:看来事情并不像传言的那样,都察院的职权本来就是很大,原先就是根本都不把一品大员放在眼里的,皇上定是不会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危害的。且看看张阁老的意思再说。
“景明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