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五十节 盐的战争  万历新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章 韬光养晦 第五十节 盐的战争 (第2/3页)

争,把他们挤出去吗”

    “唉别提了,两淮地区贩盐的有几个是泛泛之辈,当时可就是齐齐的把价格降到了每斤两百四十文,可是第二天那帮人硬是把盐价也降到了两百二十文了。后来据听说他们的成本要比两淮的盐低四成左右,这消息一出就是更没有人感和他们竞争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市场被他们占了去了。”

    “其实,这也是无奈的事情,现在的朝中有几个人不知道那个长卢盐场是皇上的产业,自从大家知道这个后,就是更没有人敢暗地里做些事情了。”接着谭之谦道出了心里的话,原来他也是早就知道这个横空出世的长卢盐场有皇帝后台在罩着,万万是动不得的。

    “他们的生产成本怎么会这么的低呢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张四维听到长卢盐场的生产成本是也是给下了一大跳的。

    要知道虽然市面上每斤盐的价格高达三钱银子三百文铜钱,但是实际上每斤盐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明朝时期,官府向灶户们征盐,每四百斤仅支付大米一石。明代一石大米重约一百九十斤,按每斤一文五计算,一石也就是六百文。官方用六百文就能征购四百斤盐,说明“灶户”生产每斤盐的成本决不会超过一文钱。可是市面上的盐价怎么会涨到三百文一斤呢

    毛病就出在流通环节。想弄些食盐来卖,那么你必须向盐运司申请盐引,也就是经销食盐的许可证;凭盐引支到盐后,还必须到批验所接受检查;然后你必须去指定的地点卖盐;卖完了盐,还要把盐引交给当地政府。整个过程不但麻烦,还要花不少钱当时公务员的福利普遍不高,就等着从别处找补贴了,你主动送上门去,他们自然要用拖着不办的方式提醒你,直到你主动把白花花的银子送进他们的腰包。由此可见,食盐的生产成本虽然很低,附加在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却是非常惊人的,那些卖盐的老板们吃了这么大的哑巴亏,岂能不将盐价连翻几十个跟头

    也许有人要说既然盐商把盐价定得很高,干嘛不甩开盐商,直接去找灶户呢这主意不错,可惜不现实,因为明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除了持有许可证的盐商,其他人是不能找灶户买盐的。您要问为什么,明朝的官员会解释道:从盐商那儿买的盐叫商品盐,从灶户那儿买的盐叫小产权盐,商品盐合法,小产权盐不合法。

    所以说盐价高企的真正祸首就是官盐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却是自汉朝的盐铁专卖制以来已经使用了超过两千年了,也不是一时想变就能够改变的了的。即使是林洲这个来自后世的人,也是不敢贸贸然的就依据自己意愿改变,一招不慎带来的就是国家的动荡。

    张四维的疑问同样也是谭之谦也想极力想要了解的东西,但是两个人都是一时的没有什么头绪的的。

    其实在获悉了长卢盐场的生产成本是,那些两淮的盐商们也是同样的处在震惊当中,这样的消息使得大家抱成团来抗拒长卢盐场的想法也是烟消云散了。

    除开在质量和价格上的优势之外,长卢盐场更善于整合当地的商业资源。要说长卢盐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商业手段,最令那些个百年的商业家族都感到害怕的很。在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的支持下,杨林三发挥了他卓越的商业才华,当然这也是跟皇帝的意图紧密相关的。

    有了林洲的策划,杨林三很好的执行了被那些商人们称之为有史以来闻所未闻奇迹的商业连锁加盟制度。长卢盐场的盐都是由原来漕运的那帮人来运输的,只不过他们被分拆成了数个独立的机构,每一个都只是负责一个县府的。这样保证了商业竞争的存在,使得没有太大的纠纷,当然了纠纷时肯定存在的。在每个人口过五万的县城或是城镇就允许成立一家专门的盐业专卖商家,有的人口多的城镇就按人口多设上两三家门店。要知道这个时侯的还是没有后面的那几十年那样的多灾多难,所以在河南、山东和江苏北部地区的人口都是相当的密集的。十万二十万人的城镇那是比比皆是,所以这连锁店的数量也就上来了。仅仅是三省十六府就有盐业专卖连锁店的数量高达两百多家。为此北直隶盐运使司衙门专门成立了一个盐务稽查的部门,有徐西黄任指挥使。

    这个职位也是徐西黄自己申请来的,除了要管理盐务上的缉私人物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练兵。原来的盐运使司衙门下都是有盐丁的,也是专门的稽查走私私盐的机构,颇有一些武力。只是在这个历史的大潮中早就失去了原来的本色了,已经沦为了官商勾结的工具,明目张胆的替私盐贩子们做起了保护伞的角色。所以这也是林洲所不能够容忍的事情,正好现在盐场的生产已经走上了正轨,也是开始实行自己的下一步的计划的时候了,所以当徐西黄眼红着自己的兄弟在沧州训练新兵的差事时,林洲就把他打发到了河南来。

    北京紫禁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