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01卜加劳铸炮厂  隆万盛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1601卜加劳铸炮厂 (第2/3页)

同城墙外的蒙古部族,也要逐一开始清点人口,登记造册后领取户贴。

    以后蒙古各部若要请求朝廷的援助,以户贴为依据,按人头施以赈济,而不再说由各部首领说有多少人,要多少物资就给与多少援助。

    朝廷对草原灾荒时,会计算人口需求,按照结果予以发放。

    毫无疑问,这样做对文管系统是有利的,因为这类援助过了他们的手,就算是给蒙古人的援助,他们也能扒下一层皮。

    “王爷和王妃操劳一夜,现在还是先住下休息,本官这就把商议结果火速上报朝廷。”

    郑洛站在正堂门口,对黄台吉和三娘子拱手道,“别院已经安排好,请王爷、王妃移步前往休息。”

    “有劳郑大人。”

    三娘子向郑洛行礼说道,而黄台吉只是微微点点头,他这会儿也累得不行,如果不是真火烧眉毛,他也不会如此勤快。

    那几个即将断粮的部落里,已经有祸事酝酿,那就是他们打算抢周围部族的粮食。

    为此,黄台吉临行前还不得不安排人给那几个部族送去一点粮食,让他们先解燃眉之急,然后等候他从大同带回来的消息。

    可以说,他也被逼到绝路上了。

    至于其他貌似还有粮食的部族,其实储备的那点物资,也只够耗用一个月,即便减少供应粮,最多撑两月。

    至于南下大明,这气候真不是打仗的时节。

    而且,黄台吉心里多少对大明的犀利火器还是有点畏惧的。

    他已经清醒的认识的,现在已经不是蒙古人靠着弓马娴熟就能掌控一切的时代了。

    光是这次进入明境,在得胜堡城头上看到的黑洞洞的炮管,黄台吉不确定需要费多少人命才能那城关占下来。

    而占下城关,其实能收集到的粮食也很少,除非是打下防守更加稳固的大同,这里才有大量的粮食储存。

    下人引着顺义王和忠顺夫人去别院,郑洛马上回到书房开始书写奏疏,同时找来大同知府和兵备道,让他们速度筹集十车粮食。

    “大人,不是说让他们去密云领取朝廷赈济吗?”

    大同兵备道迟疑着说道,“府库里,粮食也仅够咱们自己的嚼用,实在是难以调拨多余的。”

    “不用说了,这事儿你速度办理,筹备好粮食就行。

    至于亏空那些,本官自会禀明朝廷,从山西府库或者京城调拨补充。”

    大同的情况,郑洛还是知道的。

    就算送出去十车、二十车粮食,大同府撑上两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没到冬季来临前,边镇就会开始大量储备粮食,以应对寒冬不好输运粮草的问题。

    兵备道那里的是军粮,也是唯一可以快速调拨的粮食。

    至于知府那边,主要就是让他也知道这个事儿,若是调用大同府库,那就是地方储备粮,更加麻烦。

    “是,下官下去就马上安排。”

    郑洛这么说了,兵备道也不好再说其他,当即只能答应下来。

    “这是我昨晚和顺义王谈判的内容,你们先看看,我准备立即派人送到京城,那边应该也等急了。”

    郑洛把他写的奏疏也给两人看过后,这才吩咐交给驿递,八百里加急送报京城。

    而此时的魏广德,也确实在翘首以盼大同的奏报。

    毕竟,这次事务是他做出的判断,也是他负责执行,能不能借助天灾逼顺义王就范,很关键。

    成功,大明就算把手伸进蒙古,可以开始有限的对其进行管理。

    而失败的话,后果是什么,魏广德不敢确定,会不会在冬日里边镇爆发激战,这都是有可能的。

    毕竟,不打是饿死,打了是战死,但有可能获得成功,从大明抢到粮食。

    而兵部,在下发给大同文书后,也给包括山西镇在内的所有边镇发去紧急动员令,把大同镇的情况进行通报,让他们也秣兵历马做最坏的准备。

    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只不过大家都更加关注大同的结果,而史书也只会记录这些,对朝廷为此事发布的其他命令,往往避而不谈,所以后世人看史书,很多时候会感觉似乎古代王朝的运转都是呆板的,没有活力。

    但实际上,每件大事的背后,朝廷相关衙门往往已经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