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问政实录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问政实录 (第1/3页)

    “真害了他的,是他那颗妄想着翻身的心。”

    “你告诉你们那些衙门里的写书先生,少些折来折去的巧法子,多些管人的笨法子——才是正经。”

    朱标退后三步,拱手低声:“晚辈受教。”

    回至村口时,朱瀚早已在树下饮茶,似早知朱标行踪一般。

    “听完了?”

    “听完了。”朱标沉声,“我以为是法不到位,实则是——人不合事。”

    “法是好法,可人一乱法,便成了害人之利器。”

    朱瀚点头:“所以你明白,为政不能只看‘法可行’,更要问‘人可行’。”

    “你以为立了一条明律,百姓便会照律而安,吏员便会依法而行?”

    “错。”

    “你得明白一件事——法度之下,人心依旧最难制。”

    朱标沉声:“那我该怎么治?”

    朱瀚缓缓道:“你不能治他们所有人。”

    “你只能立一条最简的规——让最坏的人,不敢太坏;让最善的人,能见天光。”

    两人言罢,正要回返,却见远处村头传来骚动。

    有人喊:“那个南监临差是假的——他偷看户卷!”

    朱标一怔,面色一变,低声道:“是识破了?”

    朱瀚淡笑:“不,是你看错了人。”

    果然,一名身穿褐袍的青年自村口被两人挟至,口中大呼:“我不是贼,我是见了问题才想上告——这户卷册上明载‘赵家三丁’,可明明赵家两丁已嫁作他户,却仍列旧编!”

    朱标顿时醒悟,低声道:“这……是被底层吏员隐瞒了转移?”

    朱瀚点头:“真伪不知,但此人——你敢信他吗?”

    朱标沉声道:“我信他所言有疑,但不可全信。”

    说罢,他快步上前,自怀中取一小牌,向众人亮出:

    “东宫特使,建德堂所派。此事,我自问。”

    村中众人哗然。

    青年顿住:“你是……太子?”

    朱标目光平静:“我不问你身份,只问你一句——你所言,愿立书为证否?”

    青年咬牙:“愿。”

    朱标点头:“那我今日不论你真假,但我记下你之言。”

    “建德堂将设‘民陈席’,凡所遇争政之人,皆可书言送堂,不以官阶,不问出处。”

    “我朱标,许你一句——言有据者,必查;言无据者,不恕。”

    当日晚,回京途中。

    马蹄声清脆,风过垂柳。

    朱标骑于前,忽然回首问:“皇叔,我今日所行,能记于朝录否?”

    朱瀚答:“你若自录,必引非议。”

    “你若他录——自然可传。”

    朱标一笑:“那我便请百姓——替我传。”

    朱瀚道:“你若真愿信民心,便莫只信他们欢呼时的你,也要能受他们指斥时的你。”

    “今日你看到了什么?”

    朱标低声道:“我看见——法不治人,人先要有心。”

    “我要做的,不是让天下信我讲得好,而是让他们知道,我听得见。”

    朱瀚扬鞭缓行,淡然应道:

    “你若真能如此,那天下,不远了。”

    三舍村头,柴火已燃起,炊烟与夜色交织于泥屋之间。

    “客官留宿一宿?”老妇从门内探出头,瞧见二人布衣湿裳,面有风尘,一瞧便非本村人,犹疑中仍是问出。

    朱标拱手微笑:“若不嫌弃,愿借屋一宿,也愿帮柴水做工。”

    老妇一听这话,打量朱标几眼,终是点头:“进来罢。饭是粗的,地是冷的,爷若不嫌,就坐罢。”

    泥屋中炕头微热,粗碗盛粥,窝头与腌菜摆上桌,简陋却不杂乱。

    朱标与朱瀚并坐堂屋中,窗外小雨淅沥,桌上灯火微晃。

    饭后,村中数户邻人相继而至,皆是听闻有南方差官来访,携酒两壶,自来相聚。

    “听说你们是差官,可是东宫来人?”一汉子豪爽直问。

    朱标抬眸:“是。”不加掩饰。

    众人一哗。

    “那敢问官爷——贡册折了,这份税,是不是就该轻了?”

    “我们听上头说是‘均调’,可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