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这才是封建!  朕真的不务正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这才是封建! (第3/3页)

他去了足足半个月,才回到了黄浦江行宫,而后一本奏疏呈送到了皇帝面前,皇帝收到了奏疏,立刻召见了侯于赵和张学颜觐见。

    “二位司徒坐坐,李大伴,看好茶。”朱翊钧满脸笑容,拿着手中的奏疏,笑着说道:“侯爱卿不愧是干臣,雷厉风行!”

    朱翊钧先是赞赏了侯于赵做事的风格,他当天说要去,下午就出发了,到了苏州府遍访州县衙门,甚至还深入了乡野之间,深入了解了问题,还给出了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次州县令长们拿出了拖字诀,拖延朝廷政令,这是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州县令长们有自己的难处,而问题出在了州县府衙的书吏,被乡贤缙绅把持,并且这些书吏本身,就是顾宪成口中的乡官,他们本身就是地方的乡贤缙绅。

    侯于赵在走访的这半个月,找到了关键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州县令长无人可用的窘迫事实,他们带的那几个师爷,根本不顶用。

    侯于赵给出的办法是:京营、水师军兵退役将官、庶弁将转任地方,尤其是衙役三班的头儿,都要由这些退役军兵来担任,扩大退役转岗的范围和规模。

    侯于赵面色凝重的说道:“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州县令长手下书吏,都是乡贤缙绅的人,甚至本身就是乡贤缙绅,等于说,既没有米,也没有巧妇。”

    “州县令长无人可用,无米下锅,百般为难,可是呢,奏闻府里、三司、巡抚,朝廷,反而会被骂一顿。”

    “做不到能怎么办呢?就只有做假账了。”

    “我去苏州府,发现有好几个地方的还田,都是敷衍了事,还田了,但这些田,其实还是通过长租,在这些乡贤缙绅的手里,朝廷减田赋,倒是真的减了,可都减到了这些乡贤缙绅的田土之上。”

    “退役军兵、庶弁将,都是读过书,识过字,甚至大部分都读过算学,六册一帐也能做的明白。”

    侯于赵到了地方,最开始和这些州县令长沟通,这些州县令长也是三缄其口,只是大倒苦水,但就是不说问题的根结所在。

    因为这些州县令长已经吃过很多这样的亏了,告诉上级也没人去解决。

    侯于赵见过太多这样的官员了,早就有了应对手段,三五句话,就把这些州县令长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的话套了出来,最终制定了这个退役军兵转地方。

    “臣也想过匠人转岗,但地方衙门没有多少官厂,去年才准了地方自己筹建官厂,别说可以转岗的匠人了,官厂的匠人都不够用,看来看去,就只有军兵可用了。”侯于赵说着自己为何想到了军兵。

    军兵、庶弁将退役会发一笔钱,这笔钱从三十五银到一百五十银不等,主要是看年限。

    但侯于赵了解的情况,这些当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军兵和庶弁将的退役军兵,和社会脱节严重,一辈子都在苦练杀人技,可是杀人技在社会上几乎毫无作用。

    朝廷给的安置银,也会很快被骗子骗走。

    会杀人不代表着脑子灵活,尤其是大明开海、商品经济蜕变,各种各样的骗局层出不穷,普通人对这些有着足够的警惕心,可是军营管理严苛,接触不到这些骗局,尤其是容易上当受骗。

    好多小旗,在军兵退役的时候,都会说:回去安置银不要乱花,别人问你借钱,你就说被小旗给抢了去。

    退役的营兵,一直是大明朝廷的老大难,无论是万历初年解散营兵,还是现在的退役转岗。

    “两难自解。”朱翊钧笑容满面的说道。

    那么,大明皇帝,代价是什么?

    是乡贤缙绅、乡官们会随着退役转岗,失去他们手里的权力,使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个时候,地方的矛盾就会加剧,但和过去不同,州县令长现在有了可用之人。

    朱翊钧和侯于赵详细沟通后,决定先从要推行一条鞭法的六府开始。

    其实松江府已经试过了,这个法子好用,但也不是那么好用,好用是军兵读书识字,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书吏。

    松江府各县,还是要从士林里挑选可用之人,但整体而言,比过去完全使用乡官要好的多。

    张学颜让侯于赵先一步离开,而后对陛下说了自己的谋划,接下来这一年时间,张学颜将会逐步把自己手里的俄活儿,全都移交给侯于赵,他张学颜就可以安心养老了。

    “当初元辅提出要跳过一批人,现在臣等这些老头子,算是站完了这二十年的岗,没给陛下跌份儿。”张学颜说到这里,就有点无限的怅然。

    嘉靖二十九年北虏攻破了古北口南下,也是同年朱纨自杀,在朱纨手中恢复的四十一个浙江卫所被遣散、战船四百三十九艘尽数被焚毁,平倭的卢镗、柯乔等人被坐死罪下狱等待秋后问斩。

    自那之后,国朝衰败,整整二十余年,国家风雨飘摇,在这个时间长大、中了进士的这批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对朝廷的轻视之心。

    在朝堂上,表现出了久任现象,张居正做了首辅足足二十年,王崇古也做次辅做了十七年,王国光、张学颜等等一批万历维新的大臣,全都是垂垂老矣。

    而在地方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倾向,陛下只能把那些年的进士弃之不用,任用万历遴选的进士、举人,这出现了一些断层。

    二十多年终于过去了,朝堂上的老人在不断的离开,直到此刻,才能说一句,大明终于从风雨飘摇的泥泞中,彻底走了出来。

    “是呀,当初先生跟朕说,这万历维新的头二十年,就是还债的二十年,朕起初还不信,随着朕理政日久,才察觉先生所言非虚,朕也替天下万民,谢过诸位的鞠躬尽瘁了。”朱翊钧也是有些颇为感慨。

    这一路走来,朱翊钧深知其中不易,做的时候,倒是不觉得有什么难,好像按部就班,就把事情做了。

    可是回头一看,朱翊钧发现连自己都很不容易,更别说顶着恋栈权柄骂名的大臣了,按照大明惯例,在朝中枢九年,就该自己离开了,毕竟超过九年,很容易结党营私,而后彼此攻讦党争。

    可久任之事,不得不为。

    这也是万历维新,维新了二十年,反而变得更加保守的原因之一。

    张学颜再拜,离开了黄浦江行宫,在致仕之前,他要在这一年时间里,把手里的活儿,都给了侯于赵,让他做好这个大明的财相。

    其实皇帝南下驻跸松江府之前,张学颜在通和宫金库入库时候,把侯于赵叫上,就有这个想法了。

    侯于赵是久经考验的郡县帝制战士,忠诚毋庸置疑,那是经过了辽东天寒地冻、浙江复杂斗争考验的忠诚,张学颜还想再看看能力和品行,尤其是应对贱儒攻讦的本事。

    侯于赵喜欢与人逆行,或者说被人逆行,本来是张学颜比较担心的地方,但仔细观察后,张学颜认为不是个缺点,反而是侯于赵的优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